经过一年的发展,虚拟运营商已经发展了150万用户,这样的速度究竟是快是慢?下半年以来,虚拟运营商市场由热变冷,是对移动转售业务发展遇阻,还是回归理性?未来,虚拟运营商市场将有哪些变化?
专家: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规划所市场经营研究部主任 许立东
中国虚拟运营商产业联盟秘书长 邹学勇
南京邮电大学教授 王春晖
Strategy Analytics无线运营商战略高级分析师 杨光
您认为虚拟运营商这一年来总体发展如何?是低于预期还是超出预期,为什么?
许立东:2014年虚拟运营商的发展顺利起步,发展情况正常。截止到2014年11月底,34家获得试点批文的转售企业中,有21家发布了移动通信转售品牌,其中,19家推出自有特色资费套餐。近期用户发展明显在加速推进,我们预测年底能达到160万-180万用户。
邹学勇:虚拟运营商牌照已经发放,目前放号已经超过150万,发展状况良好。从发展情况来看,虚拟运营商目前完成两件事情:打破资费套餐的长期捆绑演变成资费套餐不清零模式已经对促进通信资费整体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业务融合的创新虚拟运营商通过170号码形成身份识别开启差异化。
王春晖:虚商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培育期,第二阶段是成长期,第三阶段是成熟期。虚商发展正处于第一阶段,即跑马圈地,大规模发展用户时期,从目前突破百万的用户数来看,我认为并不够,是低于预期的。
杨光:虚商的发展基本还是在预期范围之内。当然可能在不少具体问题上,不管是监管机构还是企业,考虑得都还不是很详细、很周到。但这应该也正是试点期的目的,通过试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批发价的问题,监管机构就在9月推出了动态调节的机制。虽然可能还不够完善,但这也表明,不管是市场还是监管政策都在根据实际情况在不断的调整优化。
虚拟运营商在服务模式、资费方案上都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改进。这一年里,虚拟运营商哪些创新让您眼前一亮?
许立东:转售企业在已有的套餐模式上不断突破基础运营商的传统资费模式。天音、爱施德等企业推出了多人异地分享套餐、个性化定制套餐、流量共享结转等新的资费模式;京东、苏宁、国美等企业转售业务与购物进行捆绑,提高用户黏性;巴士在线跨行业整合资源,推出“流量银行”业务;苏州蜗牛将转售业务与免商店和游戏APP进行捆绑推出优惠资费方案。
邹学勇:分享通信的10039球学会,通过资费共享互补建立全国高尔夫俱乐部,从而获取高资费套餐的用户。爱施德正在建立170号码身份证,通过虚拟运营商号码部署移动互联网的战略。巴士在线首推流量银行,通过与金融打通形成理财的P2P在虚拟运营商的应用。
杨光:虚拟运营商很多业务都很新颖,确实开辟了一些新的想象空间。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一些虚拟运营商确实是利用了所谓互联网思维,采用了小步快跑的节奏,新业务推出的频率明显要高于传统运营商,有利于保持市场和消费者的关注、也有利于他们自己试错、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对虚拟运营商未来发展的建议?
许立东:目前尽管移动转售用户规模整体上还不大,但也出现了企业间规模分化的现象。从趋势上看,市场分化乃至优胜劣汰不可避免。具体到试点企业而言,不能奢望每个试点企业都能成功。电信运营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的特征,虚拟运营商必须做到一定规模才能生存。扣除收购的影响,国外一般大型虚拟运营商也就四五百万用户规模,在中国产生这样规模的虚拟运营商是可预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也许会诞生一批“大型”虚拟运营商。
邹学勇:虚拟运营商刚刚开始,从目前的业务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的虚拟运营商的投入还不够明确,以及未来的方向感和潜力还无法去估计,这需要政策明朗性,可以助力虚拟运营商企业家们对业务的大力投资,虚拟运营商最终会走向每一个小众市场单元格,完全定位大众市场依靠价格战去生存的虚拟运营商很难活到最后,或者放弃,或者被收购。
王春晖:虚商是否能够做好,只有市场说了算。经过时间的洗礼,真正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虚商才会被留下。虚商一定要以应用为王,将核心竞争力、优质的服务、庞大的粉丝量和购买力相结合。
杨光:考虑到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已经接近饱和,竞争强度很大,MVNO企业也需要一定的规模才能可持续发展。所以,在2015年的试点中,企业还是需要和监管机构密切沟通,推动监管机构引入更为灵活的政策,比如允许MVNO之间的收购合并、扩大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