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开始,包括天音、迪信通、话机世界、蜗牛移动、京东通信、分享通信、阿里通信等在内的虚拟运营商陆续推出了170号段的移动通信服务(苏宁、爱施德今日刚刚公布业务资费政策)。从各家公布的资费政策来看,整体上价格不如有些人所期望的那样劲爆。相反,以中移动为代表的传统运营商的价格下调更吸引人。如何看待虚拟运营商们的首秀?个人认为,虚拟运营商们的行事举措是非常理性的,有些人的失望源于此前过高的期望。因此,对待虚拟运营商的目前的举动,我们不妨先调整自己的态度。等待行业的逐步变化。
一、虚拟运营商不是“活雷锋”
移动通信服务以及基础电信业向民营资本开放,其目的在于通过进一步的市场化竞争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发展。虚拟运营商涉足也是为了盈利,或者与自己的原有业务融合产生更高的价值。在结算成本以及仍然较多管制的有限舞台上,在对基本业务的运作门路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下,在通信业利润率不高资本投入规模较大风险较高的情况下,贸然采取激进的做法,必将给在众多虚拟运营商竞争的环境下增大自己快速出局的危险。因此,根据自己的业务专长和实力采取差异化的服务是更适宜的选择,而不是一上来就拿出真金白银打价格战,当“活雷锋”。先求生存,后图发展。
二、基础通信服务之外的价值提升是关键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随着OTT问题的出现,个人认为,管道的单用户价值将会逐渐调整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低位区间。因此,信息消费的增长主要来自增值服务,这对传统运营商的挑战压力就更大。因为,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传统运营商的增值服务,尤其是基于互联网上的服务都是不够成功的,不论是降低离网率的服务还是直接拉动产生收入的服务,如果进行独立核算,具备良好经济效益的不多见。
当然,对于很多虚拟运营商而言,它们面临同样的问题。其传统业务和管道业务融合、协同也还需要探索,需要消耗资源。在转售业务结算单价偏高和传统运营商主动降价的挤压下,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增值服务。这也是支持未来可能发动价格反击战的基础。
三、 大招在摸熟了门路之后
记得有部电影有这么句台词:行侠仗义来门都进不来还搞个屁呀!如果把虚拟运营商对价格的搅动效应比作行侠仗义,那就得先进得了门。这个进门不仅仅是获得一张牌照那样简单。而是要摸清移动通信服务的各种门路。在这基础上,才能根据自身的成本结构、运营管理能力、业务融合差异化等评估规模用户,根据市场竞争提出营销政策。决定是不是有能力合时机的开打一场用户期待已久的价格战(当然,大部分人对价格永远不会满足,最好是免费)。
除了价格战之外,还有什么样的大招?说实话,估计眼下连虚拟运营商内部的人也未必完全说的清。但是从刚刚发生的阿里巴巴入股恒大足球俱乐部引发的足球的玩法的调侃来看,形式将是灵活多样的。尤其是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面广的那些,深入进行融合和营销的想象空间就更大。而无论是融合业务的创新能力还是决策效率,都是虚拟运营商的优势所在。
总之,当下对虚拟运营商的首秀有些失望大可不必,人家毕竟是自己的钱,只会比花全民股东的钱更谨慎。虚拟运营商的加入,对行业的积极影响是逐步显现的。不是吗,我们正在以更低的资费获得更加多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