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商用化进程启动2年后,发展速度远超3G、4G同期。在中国,5G是新基建的火车头,作为最根本的通信基础设施,能够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科技提供重要的支撑。
工信部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建成 5G 基站超过 115万个,占全球 70% 以上;5G 终端用户达到4.5亿户,占全球80%以上;5G智能制造、智能矿山、智能医疗等行业标杆应用不断涌现,推动5G赋能千行百业。从5G技术发展来看,以为垂直行业赋能为核心,聚焦基础功能增强、新特性引入、垂直行业扩展三大方向持续演进,第2版5G国际标准(3GPP Rel-16)已于2020年6月冻结,第3版5G国际标准(3GPP Rel-17)也即将冻结。
与此同时,从2019年到2020年,随着全球5G商用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多区域国家和组织已陆续启动6G研究计划,并逐步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从全球来看,2019是各国纷纷正式启动6G研究的一年,2020年是全球纷纷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用以加快推动6G研究的一年。目前6G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技术路线尚不明确。业界对于未来6G的底层候选技术、网络特征和目标愿景都处于热烈的探讨中,未来3年6G研究的讨论也会聚焦在6G业务需求、应用愿景与底层无线技术等方向。可以预见,未来5~10年,6G技术话语权的竞争势将激烈。
中国联通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聚焦6G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提升自主可控核心能力,坚持开源开放原则,保持高密科研投入,深入开展技术迭代创新和增强核心技术创新。2021年3月,中国联通发布《中国联通6G白皮书v1.0》,向业界阐述中国联通在6G研究起步阶段对下一代通信网络愿景、网络特征、网络需求和关键使能技术的初步观点,提出了中国联通现阶段的6G愿景:“智能、融合、绿色、可信”,愿景涵义用“6G DNA”来进行诠释。
为了更好地推动 6G技术的研究与交流,我们组织策划了本期 6G技术专题,深入探讨 6G业务愿景及驱动力、空天地网络架构演进、6G候选关键技术(太赫兹通信、通信感知一体、智能超表面、轨道角动量等)等相关议题。这些论文汇集了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希望能给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期专题策划专家
李福昌
工学博士,现任中国联通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中心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审查技术专家,毫米波太赫兹产业发展联盟副理事长,201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移动通信及固网移动融合等专业的标准制定、测试验证、课题研究等工作,曾先后主持、参加了工信部和中国联通3G、4G、5G、B5G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和应用方向等百余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5次、中国联通科技创新一等奖5次、二等奖10次,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本,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