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至21日,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在成都召开。本次年会以“e智能”为主题,共同探讨新时代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6G近场通信理论与技术”专题论坛现场
作为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6G近场通信理论与技术”专题论坛于4月18日上午成功举办。本届专题论坛由北京邮电大学张平教授和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CTO王喜瑜担任主席,北京邮电大学张建华教授、清华大学戴凌龙教授、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技术预研总工赵亚军博士和浙江大学黄崇文教授担任召集人。论坛包含嘉宾致辞、8个特邀报告、近场技术白皮书解读、圆桌对话等四个环节。论坛现场人数超200人,线上观看超过7.0万人次,取得了圆满成功。
“6G近场通信理论与技术”专题论坛嘉宾合影
首先,论坛主席、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平教授致辞。张平教授首先向出席活动的各位来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向论坛主办单位、协办单位、支持单位及媒体单位的指导与帮助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指出,2025年6月3GPP将正式启动6G技术标准研究,全球6G发展正在从愿景阶段进入关键使能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实践应用的新阶段。世界各国均积极发展6G,急需变革性通信技术的涌现。本次6G近场通信理论与技术专题论坛就6G近场通信应用需求、6G近场传播特性建模、6G近场通信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6G近场通信标准化与协议设计,四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相信通过大家的智慧碰撞和精彩分享,能够推动近场通信在6G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为进一步推动全球6G近场技术研究、标准化及产业实践的协同发展凝聚更大力量、作出新的贡献。
论坛主席、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平教授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电子与信息学报》主编付琨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6G通信技术将是未来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核心支撑。空天院始终秉持“国家所需、未来所向”的战略定位,在太赫兹通信、卫星互联网、智能感知等领域深耕布局,致力于推动6G与空天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作为《电子与信息学报》的主编,他也借此机会向各位介绍,学报作为我国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长期关注通信理论与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6G网络架构、新型编码、智能超表面等前沿方向。未来,学报将开辟专栏,聚焦6G近场通信理论与技术,欢迎各位踊跃投稿,共享智慧成果。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电子与信息学报》主编付琨研究员
中兴通讯副总裁赵志勇先生在致辞中向出席活动的各位来宾表示了热烈欢迎。他在致辞中提到近场技术是实现未来6G网络更高的数据速率要求、高精度的感知需求及物联网无线传能需求等的使能技术之一,有机会成为未来6G潜在无线空口关键技术。全球6G发展正从愿景阶段逐步迈向关键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及实践应用的新阶段。为进一步促进6G近场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业界各方的交流合作,中兴通讯积极支持并联合承办本次技术论坛。期待各位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畅所欲言、贡献智慧,共同推动近场技术的理论突破与标准化落地。
中兴通讯副总裁赵志勇先生
西南交通大学范平志教授在致辞向各位参会专家表示了热烈欢迎,他指出2025年是6G标准技术遴选的关键窗口期。近场通信作为6G潜在使能关键技术,在系统建模、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协议标准化设计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亟需业界同行一起深入探讨、群策群力、凝聚共识,推动6G近场技术研究、标准化及产业实践的协同发展。今天,我们站在6G起跑线上,更需汇集智慧、深入探讨,力争在近场通信关键理论与技术方面实现突破,为未来6G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西南交通大学范平志教授
以上嘉宾致辞环节由本次论坛召集人之一、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建华主持。
论坛召集人之一、北京邮电大学张建华教授
在接下来的专家报告环节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的4个特邀报告由论坛召集人之一、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技术预研总工赵亚军博士主持。在正式报告之前,本次论坛召集人之一、清华大学戴凌龙教授在线上向各位参会专家表示了热烈欢迎,向各位参会专家学者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学术交流,共同推动6G近场通信这一新兴技术方向的发展。
论坛召集人之一、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技术预研总工赵亚军博士
论坛召集人之一、清华大学戴凌龙教授
中兴通讯首席科学家向际鹰博士作了题为“AI时代的近场信息论问题”的报告。向博士首先对近场高频超多天线预编码的解法进行了综述,指出AI技术能解决近场通信中非线性的相关问题,并从设备制造商的视角,探讨了近场通信的需求和技术关键点,分析了通讯与感知中的近场问题,尤其是大规模预编码计算、超分辨/定向、超灵敏接收、近场信息论赋能AI、协同通感等。
中兴通讯首席科学家向际鹰博士
清华大学王昭诚教授作了题为“MIMO远近场统一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的报告。王教授的报告聚焦于超大规模MIMO通信中远近场统一信道估计与码本设计所面临的挑战与创新,着重介绍了团队针对用户远近场共存场景下的信道估计问题、预编码问题的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王昭诚教授
高通全球副总裁、高通中国区研发负责人徐晧博士作了题为“回顾25年前的近场MIMO分析与OTA验证”的报告。徐博士分享了2000年在贝尔实验室做的近场MIMO的研究工作,包括近场MIMO的原理,近场MIMO Capacity的分析,以及当时做过的近场MIMO 的OTA 测试和验证的结果。回顾了当时MIMO 研发初期面临的核心问题和触发近场研究方向的过程。最后简单介绍了通公司在6G MIMO的一些设计方向。
高通全球副总裁、高通中国区研发负责人徐晧博士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丁志国教授作了题为“夹子天线辅助近场通信:面相6G的无线传输新模式”的报告。丁教授介绍了Pinching-Antenna系统,指出其通过在波导表面加载介质粒子,不仅可近距离构建强度提升百倍的视距链路,更能灵活调整天线规模。报告详述了该系统在MIMO、非正交多址及近场通信中的创新应用,并展望了其在通感一体化、新一代多址接入等6G关键场景的潜力,同时指出波导部署、信道估计等未来研究方向。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丁志国教授
专家报告下半场的4个特邀报告由论坛召集人之一、浙江大学黄崇文教授主持。
论坛召集人之一、浙江大学黄崇文教授
浙江大学长聘副教授、电磁信息与电子集成创新研究所副所长沙威作了题为“近场通信容量评估中常被忽视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沙教授的报告讨论了标量球面波与矢量球面波的区别、感应近场与辐射近场的界限、凋落波的归属问题。以及辐射功率计算中,传统方法仍然沿用远场假设,忽略了近场电磁场的矢量特性。此外,高频近似算法仍被广泛使用,缺乏对严格全波仿真的重视。最后,在信道归一化问题上,许多研究仍然采用天线数量归一化的方式,而未充分考虑天线的实际增益对信道容量的影响。
浙江大学沙威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韩充副教授作了题为“太赫兹近场波束调控”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波束调控技术对实际通信应用至关重要,需要通过动态的波束调控实现设备间的灵活切换。报告结合了不同通信场景进行了具体示例分析,并对贝塞尔波束和艾里波束等波束调控案例进行了实验验证。报告还简要讨论了其他波束调控技术,如超表面和可重构智能表面等。
上海交通大学韩充副教授
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曾勇作了题为“6G近场通感一体化:从传统MIMO到稀疏MIMO”的报告。他介绍了基于稀疏MIMO的6G近场通信感知一体化最新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不同稀疏MIMO阵列的架构类型、数学建模,以及远场和近场通信与感知性能分析与信号处理方法,讨论了稀疏MIMO通感一体化栅瓣抑制技术,从而揭示了稀疏MIMO相较于传统MIMO在通感一体化应用的性能优势。
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曾勇
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唐盼作了题为“面向6G的超大规模MIMO信道测量、建模与标准化”的报告。他的报告围绕面向6G的超大规模MIMO信道测量、建模与标准化展开介绍。总结了随着6G新技术、新场景、新频段的出现,信道研究呈现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特别是超大规模MIMO信道研究面临的挑战。基于在中频、毫米波、太赫兹等频段的超大规模MIMO信道测量结果,报告分析了稀疏性、近场空间非平稳特性等新特性的表征与建模方法。最后,报告介绍了3GPP中频段信道模型标准化的进展,包括近场非平稳特性标准化建模方法。
北京邮电大学唐盼副教授
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技术预研总工赵亚军博士作了《6G近场技术白皮书2.0》解读,并邀请与会嘉宾、白皮书撰写作者等共同见证了“携手共推6G近场技术标准化研究倡议”仪式。
“携手共推6G近场技术标准化研究倡议”仪式合影
论坛最后的圆桌讨论“面向6G的近场技术:机遇与挑战”由中兴通讯无线及算力研究院技术预研总工赵亚军博士主持。中国移动首席专家袁弋非博士、东南大学潘存华教授、中国电信研究院6G研究中心副总监李南希博士、中兴通讯高级标准总监菅梦楠、电子科技大学梅渭东教授、香港大学博士生崔铭尧等6位嘉宾讨论了学术界和产业界对6G近场通信最为关心的重要问题,包括近场典型的应用场景、划分近场和远场边界原则、近场对通感一体化等其他技术的价值、近场技术的标准化和落地应用等。各位专家从自身工作重点方向角度讨论了6G近场技术的理论研究、工程化、标准化等议题,就近场技术关键应用、主要挑战、对未来重点攻关方向的建议、主要标准化影响、相关技术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圆桌论坛
此次6G近场通信理论与技术专题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6G近场通信领域最新技术与研究成果,也为推动6G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希望广大学术界与产业界同仁能够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携手并进,共同推进近场技术的深入研究及其在6G标准落地,为通信领域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