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专题
2025/4/16 11:13

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无线通感融合助力一网多能新业态

C114通信网  

2025年4月10日至12日,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共筑创新 同享未来”为主题,来自全球的6G领域的思想领袖、技术先锋和产业领军人物将再次齐聚金陵,共同探讨6G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生态的发展蓝图。

“无线通感融合”平行会议主持人:武刚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

在12日举办的“无线通感融合(Wireless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s,ISAC)”平行会议上,专家学者围绕无线通感融合技术的最新进展,“杀手级”应用,用户安全隐私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会议由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先进无线通信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武刚主持。

柏林工业大学教授Giuseppe Caire

“无线通感融合”平行会议共同主席、柏林工业大学教授Giuseppe Caire首先从信息论与信号处理的角度,总结了通感融合的信息理论模型与信号处理的挑战,给出了基于确定性-随机折中描述的通感理论边界问题,并给出了信道状态信息处理、通感融合的典型实践案例,指出了实现通信与感知深度融合的开放问题。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建华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网络与交换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建华介绍了ISAC信道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基于ISAC信道模型,提出了描述ISAC信道的四个新特征。张建华教授重点介绍了针对ITU/3GPP的ISAC标准化信道建模需求的统一6G E-GBSM信道模型、主要ISAC场景的测量结果及相应的信道模拟器。她指出,面向未来,为支持ISAC信道的研究和标准化,需要在典型场景下进行更多的现场测量,并探索基于EO的车载ISAC场景中信道参数连续变化的空间一致性,为ISAC技术研发提供更多指导与参考意义的信道仿真评估模型与测量方案。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紫金山实验室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王承祥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紫金山实验室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王承祥主要介绍了面向6G的三维连续空间无线信道模型、及东南大学团队已完成的相关理论研究、实验测量与验证工作。王承祥教授指出,针对未来6G移动通信天空地海全球覆盖的新挑战,从基站(卫星、机载等)和用户的移动特性趋向更复杂、新型无线通信技术,如超大规模MIMO、ISAC、RIS等,也加速涌现,传统统计与确定性信道建模方法受到挑战,因此,必须构建三维连续空间的无线信道建模模型,并结合信道模型建模与仿真评估、实际信道测量和容量分析、天线总体设计、具体系统框架中物理层信道映射等要求,系统地解决6G复杂系统设计和优化等挑战。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气、计算机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Ahmed Alkhateeb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气计算机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Ahmed Alkhateeb介绍了“DeepSense 与DeepVerse 6G:多模态传感和通信数据集”。基于校园等典型实测数据的DeepSense 6G可用于多模态传感和通信的大规模真实数据集,DeepVerse 6G是面向多模态传感与通信技术研发的大规模数字孪生数据集。最后,Ahmed Alkhateeb教授还提供了下载地址。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IEEE高级会员杨平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IEEE高级会员杨平介绍了通感融合波形设计与优化的研究工作,首先总结了ISAC波形设计的五个折中问题,包括通感融合传感波形的理论性能界限与实际约束限制的折中、通感波形适应动态环与用户需求的通信能力与感知能力的折中、通感波形的安全威胁与内生安全设计、基于内生智能的通感波形合成的可解释性、通感波形的前后向兼容设计及跨标准的冲突与平衡;然后,重点分析了LFM、OFDM、OCDM、AFDM通感波形的关键通感性能指标。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正高级研究员刘凡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正高级研究员刘凡介绍了随机通信信号传感。通信与感知系统中的确定性-随机权衡的挑战主要面临两大科学问题:如何表征随机通信信号的传感性能?如何补偿随机性带来的传感性能损失?需要从多点多波段ISAC传输的基本限制与权衡,非独立同分布(non-iid)星座设计、非正交波形、非线性调制ISAC信号设计及低空无线网络ISAC传输设计等方面入手解决这些挑战。

都科摩(北京)通信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岚

都科摩(北京)通信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岚首先总结了ISAC的研究问题与现状;然后,她指出,通信和感知可以基于一个共通的频段、硬件、算法等,来推进技术研究,包括波形、参考信号、MIMO、帧结构和资源复用。在此基础上,向左延伸是感知辅助通信的技术和用例,向右延伸是通信辅助感知的技术和用例。她表示,网络数字孪生是实现通感融合的新思路,目前,都科摩公司正在进行相关技术的实验验证。

中国移动未来研究院主任研究员金婧

中国移动未来研究院主任研究员金婧讨论了协同通感技术及标准化。她在报告中指出,通感一体需要以规模部署的通信网络为根基,依托网络协作通感技术,低成本地构建高精度泛在通感网。目前,通感一体仍面临立体覆盖受限、感知精度待提升、感知可信度不足、组网干扰严重四大挑战。然后,她分享了中国移动未来研究院的解决思路:以系统分辨率为高精度算法提供理论支撑,实现多节点协作的6G通感一体。并且,她分享了基于AI技术、提升通感融合网络性能的典型通感用例;最后,她呼吁业界合作伙伴携手联合攻关,推进网络协作通感能力升级。

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手机部产业标准研究部3GPP团队标准专家张振宇

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手机部产业标准研究部张振宇主要介绍了小米公司在ISAC技术、ISAC信道建模及测量方面的标准化工作;他作为3GPP团队标准专家,详细阐述了ISAC信道问题中的单点与多点环境/感知目标建模问题,并从信道级联方式、大小尺度衰落、环境目标及多普勒特征等参数的生成角度,概述了ISAC信道仿真评估模型的原理,最后,他总结了小米公司在3GPP的标准化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信号处理与系统研究所所长助理武庆庆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信号处理与系统研究所所长助理武庆庆围绕智能超表面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介绍他的最新研究工作。他表示,通信和感知本质上是不同的业务需求,RIS在满足这两个不同需求的时候,就有不同的作用。当然,两个目标也是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协作增益。如何更好的利用RIS 来去实现这些目的,需要考虑RIS的架构、部署方式、反射和投射的设计。

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教授杨旸主持,中国电信研究院6G研究中心技术总监蒋峥、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冯志勇就ISAC的 Killer Application 是什么?ISAC的资源分配策略如何匹配动态用户需求?ISAC的用户隐私如何界定,能否形成标准化共识?ISAC的硬件复杂度高、自干扰强,有无新型颠覆性技术?如果有专用感知频率,通感需要融合或一体化吗?如何融合或一体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杨旸教授以他风趣幽默、广博通识的提问,引导了整个圆桌讨论;参加圆桌讨论的嘉宾从各自擅长的专业领域,分享了他们对ISAC技术的应用前景、ISAC的核心挑战及解决思路,并展望了ISAC作为6G新场景的发展趋势。

通信与感知融合已被国际电联、3GPP列为未来6G网络重要应用场景之一。随着感知赋能通信与通信网络的智能升级,未来产业会催生更多通感融合的新业务模式,不仅给传统电讯运营商与网络设备制造商带来更多机遇,也会为垂直行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新范式。未来三年,将是通感融合技术及标准研究的关键阶段,产业界正凝聚共识,为探索、完善和形成无线通感融合的相关标准聚力协作。2025年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无线通感融合”平行会议的成功举办,已成为无线通感融合技术与标准发展中的重要历史篇章。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