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2021/9/22 10:46

盘点2021年网络5.0峰会:成果丰硕,未来可期

厂商供稿  

白驹过隙,日光荏苒。网络5.0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已成立三年有余。网络5.0联盟成立以来,诸多产学研用专家,共同探索已经有约50年历史的IP网络架构如何从4.0走向5.0,满足未来10年新业务对算力、安全、确定性等特性的高需求。

在过去一年多疫情影响下,网络5.0联盟工作并未受到太大影响,通过线下、线上密集研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9月15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中国通信学会联合主办,网络5.0联盟承办的2021年网络5.0峰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信通院、中国通信学会、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互联网企业、高等院校等单位的400余名专家齐聚,共同探讨数据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

笔者从本次峰会上看到,奚国华邬贺铨、张新生、蒋林涛等诸多重量级领导专家,以及三大电信运营商、设备商、垂直行业、高校等代表,总结网络5.0联盟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对网络5.0联盟未来发展继续献计献策。

在现场我们还看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中兴、紫金山实验室、盛科通信等联盟成员单位带来最新的技术原型展示。而且,网络5.0联盟此次发布了《网络5.0技术白皮书 (版本2.0)》和《网络5.0创新协议白皮书——下一代泛在全场景IP协议》,并依托中国通信学会评选出12项“2021年网络5.0领先创新科技成果”,为IP网络未来10年发展树立标杆并指明方向。

01联盟一年:进展快速,重要性被认可

以IP技术为主的数据通信网络,在过去几十年已成功支撑了消费互联网发展。随着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发展,越来越多toB领域终端和设备接入网络,开创智慧金融、智慧能源、智慧医疗、自动驾驶等诸多创新业务。

这些新的业务和应用,对数据通信网络提出新需求、带来新挑战,要求网络领域采用全新技术升级网络架构,不再延续以往的“缝缝补补”。

这就有了网络5.0联盟过去3年的努力。从2020开始,疫情对联盟工作带来一定影响。而且对网络架构技术的创新,各方思路不同,需要研讨达成共识。那么,过去一年,网络5.0联盟各项工作到底进展如何?

工信部通信科技委秘书长、网络5.0联盟理事长张新生介绍到,从联盟组织结构变化来看,网络5.0联盟成立了新的特别工作组,继算力网络组之后,去年底成立了网络视频会议组。在成员发展方面,随着随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信而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等新成员的加入,联盟成员已达到40家。

从联盟工作情况来看,在我国重要项目方面,联盟成员参加了如《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等重点研发项目;在国际标准方面,联盟与ITU-T SG13的网络2030焦点组积极互动,推动新应用场景、网络新需求、网络能力定义、网络架构设计等;联盟还实现一批成套标准立项;在原型实现和验证方面,联盟全球首发的广域确定性网络试验获工业企业认可,内生安全、Flex IP、算力网络等新技术原型不断涌现。

“过去一年,网络5.0在技术和产业布局上的开放性、领先性、积极性和当仁不让的责任担当充分体现出来。”张新生如此总结说:“网络5.0联盟可信安全、确定性、资源感知与管控、绿色高效等方面技术路线上做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5.0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邬贺铨表示,网络5.0联盟前瞻布局未来通信产业,是落实国家“网络强国”战略、响应“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举措。网络5.0联盟积极申报国家专项,重视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凝聚“产学研用”众多成员单位的共识,在网络5.0架构、泛在IP协议、确定性网络、内生安全、算力网络等方面已取得众多成果。

联盟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未来网络实验室主任周旭表示,网络5.0以网络为主体,重新构建网络生产力、生产关系,把网络的能力做强,让网络在整个产业生态中发挥更加主要的作用。

02产学研用建言献策:紧密合作、达成更多共识

邬贺铨谈到网络内生安全的变化,对极少量业务而言,安全会与网络时延和性能产生一定冲突,联盟需要解决如何在实现边界防御与内生安全上寻找平衡。因此,网络5.0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创新会永远在路上。

网络架构创新从概念到商用落地不容易,网络5.0联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联盟技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蒋林涛告诉笔者,联盟发展一大挑战是参与方多,要达成共识。网络5.0想要继续前行,如果不能取得共识很难实现。因此,联盟三年多来反复讲共识,并不断取得共识。

对于产业共识,蒋林涛说,一方面,网络5.0联盟在网络5.0的定义上达成共识,IP网络以端和应用为核心,网络5.0以网络为中心展开,在高通量、确定性等方面增加了很多内容。“联盟为什么对网络进行分代,就是便于形成共识。”蒋林涛强调到。

另一方面,联盟在网络5.0的能力方面达成共识。在传统网络下,网络能力缺位,终端能力越位。从目前IP网络来看,网络能力的缺位不仅表现在TCP协议上,还表现在OTT加密方式上,同时也表现在网络从toC(面向消费者市场)进入toB(面向政企市场)领域时,确定性等能力的缺位。

“网络能力不能靠终端弥补,应该由网络内生来解决。”蒋林涛强调到。网络5.0继承了IP网络的初心,并加入对等互联。此外,网络5.0还增加了内生可信安全。目前网络5.0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泛在移动问题,特别是终端移动问题。此外,随着5G发展,承载网越来越大,会对现网造成很大压力。

对于网络5.0技术的快速发展,蒋林涛指出,联盟需要继续取得更多共识,才能让网络5.0真正发展起来。“希望理事会成员能够形成共识,在数据网层面起到先导作用。”蒋林涛如此讲到。

对网络5.0联盟正式发布的《网络5.0创新协议白皮书——下一代泛在全场景IP协议》,联盟协议组组长、华为公司网络技术实验室首席标准专家蒋胜从目标、架构、实现等方面做了深入解读。蒋胜表示,网络5.0协议体系应在继承传统IP全球可达性和高生存性优点的前提条件下持续演进,朝向多语义、灵活、可扩展的方向继续发展,以提供泛在的互联互通能力。白皮书中还介绍了已经开展的部分验证试验和国内重要行业先行先试情况。

联盟需求组组长、中兴通讯有线研究院总工程师罗鉴从四大关键应用场景出发阐述了包括内生安全可信、确定性、多语义多标识、资源感知和管控,算网融合、新传输、新移动管理、新组播等网络5.0关键需求。

就网络5.0技术实际落地的CENI(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马军锋介绍,CENI深圳分系统完成了全球首个面向节能可信互联园区场景的Flex IP技术试验。联盟验证与基础设施组副组长、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晨介绍,网络5.0创新试验平台具有多样性、底层资源保障、用户定制化、持续演进等四个主要能力,网络5.0技术在CENI网络中得到一定的应用和验证。

学术领域代表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实验学院副院长虞红芳指出,(网络架构创新)行业面临多类机器学习算法如何在平台和框架下统一并行化策略支持,同时还面临数据跨云进行频繁通讯,在普通GPU或CPU平台下如何突破算力瓶颈。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智慧能源与云数据中心产品总监张亮分享了零碳能源技术的三个技术方向:本原控制、管理补偿、正向抵消,阐述了能源网络需求,并建议健全智慧建筑通信标准和规范体系,需要积极推进自主协议作为数据通信的“普通话”,释放建筑智慧化数据价值。

03运营商动作:推动技术创新,支持网络中长期发展

作为IP网络建设主力军,运营商在推进网络5.0发展中作用不可小觑,也是网络5.0需求提出的关键方。那么,运营商对网络5.0有怎样的观点呢?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网络5.0联盟副理事长段晓东表示,面向后5G和6G时代,中国移动提出未来IP技术将助推5G-A/6G发展。中国移动即将发布国内第一本《6G网络架构愿景和关键技术展望白皮书》。

段晓东认为,依靠单一技术提供网络能力的时代已结束,未来应依靠IP技术驱动。关于未来网络5.0发展变革,段晓东提出应从分布式网络、算力网络、数字孪生和协议层面SRv6四个方面投入。

网络5.0重要组成部分的算力网络。对此,中国移动研究院基础网络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陆璐表示,算力网络需要提供灵活、高效、可信、绿色、节能的算网服务。为了达成上述目标,业界需要突破算网统一度量、算网感知技术、算力的路由、算网的编排调度、在网计算、算力的确定性、算力可信交易和5G与5G-A结合共八大关键技术。

联盟安全与可信组副组长、中国移动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何申认为,网络数据安全思路需要转变,要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单点转为整体、从静态转为动态。

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网络5.0联盟副理事长陈运清指出,5G时代toB和toC演进对数字化要求高,因此数字化网络需要具备灵活定制、安全可靠、自主运维和安全协同四种能力。关于城域网未来的演进。中国电信未来在网络联盟的工作,将重点投入在算力网络、确定性技术、去中心化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全场景IP协议四大方面。

中国电信研究院IP与未来网络研究中心主任、网络5.0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管理与运营组组长雷波提出,人类社会正在迈向算力时代,2024年连接到互联网终端达到63亿部,全球总量达到142.6ZB。

雷波表示业界下一阶段工作重点是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化业务,而智能化业务对网络算力提出了高要求,需要解决算力不足、算力流动性、算力供需关系等问题。

中国电信将基于网络5.0架构,进行未来计算和联结关键环节各项研究与验证,呼吁行业伙伴一起在算力网络上持续研究。

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研究院未来网络中心专家、智能云网技术研究室主任曹畅代表唐雄燕副院长发表《中国联通CUBE-Net3.0网络创新体系》主题演讲。

曹畅表示,中国联通CUBE-Net3.0在今年3月23日正式发布。这是由中国联通打造的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从构建网络5.0的初心来看,通信网络长期发展特别是CUBE—Net3.0架构出台以后,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摩尔定律失效、通信网络IT化、网络定位转型和多元生态竞争四大方面。

曹畅倡议,未来中国联通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在开放光网络、确定性网络、算力网络和云网大脑等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共同引领产业发展。

中国联通研究院未来网络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网络5.0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需求组副组长张帅表示,创新网络技术可以助力算网一体发展。张帅还从云网融合发展趋势、服务趋势、技术趋势等方面,分享了中国联通目前的研究成果。

04未来发展:沿途下蛋,不断落地成果

我们看到,此次峰会除了回顾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外,还展望了未来网络技术发展趋势以及联盟的工作要点。

谈及未来,邬贺铨对此讲到,联盟需要在以下几点发力:网络5.0联盟需要布局未来通信战略;网络5.0联盟需要紧跟国家政策需求,通过赋能新技术,推动行业发展;网络5.0联盟需要积极申报国家专项;网络5.0联盟需要在标准化推进过程中,要注重实效性、协调性、有效性;网络5.0联盟需要发挥5.0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奚国华对于网络5.0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问题导向,在网络5.0研发中需要扬长避短;

●第二,在推进新技术落地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和现有网络的关系;

●第三,关注域名解析系统的研发和建设,提前确定网络5.0发展中,是沿用原有系统还是另起炉灶问题;

●第四,坚持走国际化道路,网络5.0目标不是区域网络,而是全球的下一代数据通信网络;

●第五,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需要让更多人加入,更要注重打造产业链,确保供应链安全;

●第六,注重网络安全

对于未来网络5.0发展,华为公司数据通信产品线CTO唐新兵表示,数字化转型深入千行百业,数据通信网络也需要与时俱进、持续创新,用新技术解决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新问题。华为将继续与业界专家、产业伙伴携手合作,以应用场景、产业愿景驱动数据通信网络技术创新,共同打造数字经济时代的先进网络底座。

笔者观察:

网络5.0快速成长,未来可期

从2018年联盟诞生起,笔者就持续关注网络5.0的发展,了解到网络5.0作为面向2030的新一代网络架构,将以现有IP网络协议为基础,采取“分代目标、有限责任”的思路,围绕确定性、内生安全、可信、有限域四方面核心目标,开展网络能力演进。

在本次网络5.0联盟峰会上,观众们对网络5.0的关键需求、算力网络、云网融合、下一代泛在全场景IP协议、网络主权、智慧园区、网络安全等有了更深入了解。而且多家ICT企业的原型机成果展示,让大家对网络5.0更有信心。

笔者有三大主要收获,第一,峰会发布《网络5.0技术白皮书(版本2.0)》和《网络5.0创新协议白皮书——下一代泛在全场景IP协议》、评选出12项网络5.0领先创新科技成果、迎来6家联盟新成员,全方位展示联盟各成员单位在创新方面的工作努力及研究成果。

第二,网络5.0联盟将持续在技术上进行创新与突破,完善网络5.0架构,制定网络5.0协议规范、开发原型、开展试验平台测试与验证,并与国际及国内标准产业组织积极联动,推动网络5.0产业发展。

第三,从电信运营商的演讲中笔者发现,尽管在具体的技术称谓上,大家有些差异,但运营商专家都非常重视网络架构中长期演进,紧跟网络5.0相关研究。中国三大运营商也从云网融合、算网融合、确定性网络角度,积极探索网络5.0技术在运营商自身网络的应用。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网络5.0技术在通向顶峰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联盟成员需要不断达成共识,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网络5.0产业发展。笔者也呼吁更多产业企业加入联盟,携手推动数据网络产业可持续发展。

笔者相信,在网络5.0联盟这个“发动机”作用下,在“政产学研用”各成员单位不断积极投入下,网络5.0关键能力将逐步落地,在标准化和产业化方面持续进步,未来可期。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