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等未实现整体上市的通信制造央企财务状况如何,出资人最为关心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指标处于怎样的水平?这些从未与业界见面的数据首揭神秘面纱。
10月23日,出于政务公开要求,国资委首次公布了118家中央企业2008年分户经营数据,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4家通信类中央企业详尽的经营状况第一次齐集公众视野。
收入不高利润偏低
在四家通信制造类央企中,两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其余两家营业收入维持在53亿左右。其中,去年营业收入最高的是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为251.9亿元;营业收入最低的是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为53亿元,两者相差近五倍。
利润方面,除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利润相对较高,达9.5亿元之外,其余3家企业利润水平相当,在2.5-2.9亿元之间。
就出资人颇为关心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而言,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司2008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最高达109.5%,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01.5%,排名4家企业末位。
就整体情况而言,四家企业去年营业收入总和为530.5亿元,而华为公司2008年营业收入达到1227亿元。在利润方面,四家企业的利润总和仅为17.5亿元,另一家通信制造企业中兴通讯2008年实现净利润16.6亿元。无论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乃至市场占有率,通信制造类央企的表现与充分市场化的华为、中兴均有较大差距。
调整仍有空间
三年前,国资委提出力争到2010年底将中央企业调整和重组至80-100家。相关专家对记者表示,当初定下上述目标的原因之一就是排名靠前的企业已几乎贡献了全部的央企利润,困难企业的处置是改革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在过去的五年中,国资委倾注了大量精力实施企业重组,将央企数量从成立时的196家压缩到目前的135家。现在距离目标只有一年左右的时间,中央企业完成整合目标的时间已经相当有限。
结合通信央企实际情况,国资委成立以来,在运营商兼并重组方面动作力度很大,2008年新一轮电信重组结束,电信运营商的数量由原来的五家减少至三家,初步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有效竞争的格局。
反观通信制造类央企,自2003年划归国资委后,仅中讯邮电设计院于2006年并入中国联通,其他企业一直未能实现兼并重组。除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外合资的典型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强外,其他企业近年来一直徘徊在亏损的边缘,中国普天还由于经营困难曾被国有资产经营试点单位中国诚通集团托管。
今年初以来,业界有关通信制造央企合并重组的传闻不断,从目前实际情况看来,重组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往何处去、钱从哪里来”。操刀了五年的央企整合后,国资委对处理企业间重组也逐渐有了新思路,即更多地采用市场性的手段实现人资分离、企业生产要素重组。解决好上述环节,通信制造类央企的结构调整仍具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