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资讯
2008/7/15 10:32

奚国华:健全应急机制倾力灾后重建

《中国电信业》杂志  夏竞辉

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袭击了四川汶川地区,包括周边省份、直辖市在内的大片地区房倒屋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各种通信设施也受到了极大破坏。在此危急时刻,平时少有人知的应急通信系统危难之处显身手,担负起了灾后第一时间通信保障的重任。

目前,这场灾难已过去一月有余。那么,在抗震救灾、帮助灾区共渡难关、进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应急通信发挥了哪些作用?今后通信业在灾后重建中怎样继续担负重任?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采访,就以上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详细的阐述。

健全应急机制 倾力灾后重建

——访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

七大措施力保抗震救灾

中国电信业》:在此次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采取了哪些及时有效的措施来组织各种救援工作?

奚副部长:汶川大地震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公众通信服务也受到毁灭性破坏。地震和余震造成灾区13个县对外通信联系中断,8个重灾县、109个乡镇通信全阻。截至6月19日,川、陕、甘三省累计受灾电信局所达3981个次,受灾基站30110站次,受损线路3.5万皮长公里,通信杆路倒断18.9万根次。

灾情发生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当天就成立了应急指挥领导小组,连夜对全行业的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了了紧急部署,李毅中部长第一时间随总理赶往灾区现场指挥抢险救灾。部内相应成立了前线指挥、通信保障、工业恢复等六个工作组,并派出工作组赶赴四川,帮助、指导、协调抢险救灾工作。虽然工业和信息化部还在组建当中,但是从部内司局到省经委、通信管理局和信息产业厅,从政府机关到运营公司、大企业和行业协会,大家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力以赴、忘我工作,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当中,在通信设施抢修和通信保障,提供救灾设备、工具和医药物资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通信抢修和通信保障是我部抗震救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不通、情况不明,必然严重影响和制约抢险救灾工作全局。然而,由于道路、电力设施也损毁严重,且重灾区大多地处偏远山区,地理条件非常复杂,加之余震接连不断,泥石流、山体滑坡时有发生,通信抢修恢复的任务非常艰巨。为此,我部在地震当晚对抢修恢复、保障通信做了全面部署,根据断电、断路,应急车辆一时无法到达灾区现场的情况,及时调用了350台卫星移动电话,并要求各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有关省市通信管理局的主要负责同志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靠前指挥,全力抢通重灾区通信设施,全力保障各级党委政府的抗震救灾指挥。同时,各地通信部门也都紧急行动起来,按照我部的要求和部署,在全国范围内紧急调集通信抢修队伍、应急通信车辆和设备及各类物资支援灾区,调动一切可用的频率资源用于抢险救灾。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从受灾省和全国其它省份调集投入四川、甘肃、陕西灾区现场的通信抢修队伍达3.2万余人、发电油机8千多台、应急通信装备(含应急通信车、卫星电话、VSAT和其他)3千多台/套、抢险救灾资金30.1亿元。

为尽快抢通和恢复灾区的对外通信联系,我部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紧急动员,限期抢通震中地区对外联络。按照分片包干的方式,将四川重灾8县109个通信全阻乡镇分配给移动(65个)、电信(34个)、联通(10个),限期抢通。各企业都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并行推进。抢通方式上,路通的用车辆抢运,不通路的派出突击队徒步翻山越岭,地面无法通达的请求陆航直升机空投;技术手段上,小型卫星地面站(IDR、VSAT)、卫星电话、光缆三种方案并用。经过电信企业抢险队伍争分夺秒、夜以继日的艰苦努力,重灾区的对外通信联络陆续被打通,灾区通信设施逐步修复。到5月16日,川、甘、陕三省中断通信的13个县城初步恢复公众通信;到5月22日,四川8个重灾县通信全部中断的109个乡镇中,已有108个乡镇恢复对外通信。截至6月19日,四川省移动基站恢复达92.8%,小(大)灵通基站恢复达92.9%。

协同作战,努力为灾区对外联络提供通信保障。对于县城正常的公众通信,采取多路由迂回保护,建立电路紧急调度机制,应急通信车、空投站备份等各种措施,保证至少有两家以上电信企业提供通信服务。为巩固前期乡镇抢通成果,采取加快推进多企业、多技术手段交叉覆盖,同步保留应急通信设备作为备份,协调加大空运油料等紧缺物资范围和频度等有效措施,确保乡镇应急通信不中断,公众通信逐步恢复。

协同配合,有效保障抗震救灾对外通信。与机场、民航、交通物流、海关、商检等部门紧急磋商,建立了快速通道,解决通信救援设备的购置、进关、运输等问题;与军方紧急协调,派驻专人联络,加强空运力度,尽最大可能、以最快速度将应急通信设备和人员投放到灾区,保障抢通任务的完成;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中国石油等部门协调,设法解决了灾区交通通行证和油料供应等问题;与发改委、民政部等部门协调,为通信抢险一线解决帐篷5000顶、活动房500套。

强化管理,做好数据采集和信息外报工作。建立了高效的信息数据流转系统,每日高频次收集各地各企业最新受损情况、抢修进度、通信恢复情况、人员设备物资调配及抵达现场情况等统计数据并向外发送,频次最高时每四小时接收刷新一次数据、一天发送信息报表八次,发往国务院、发改委、四川前线抗震救灾指挥部等十几个单位,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有力支撑,为媒体宣传和情况披露提供了实时信息。截至目前,共收集汇总7个受灾省、6家企业的统计报表和上报信息600余份,报表涉及13类通信设施、40多个统计指标、10万多条数据;共撰写抗震救灾每日重要通信情况专报47期,进展情况报告30余期,会议相关材料20余份,报送各类报表和信息2000余件次。此外,前方工作组还制作了重灾8县109乡通信覆盖情况示意图、重灾8县光缆恢复情况示意图、堰塞湖情况示意图和重灾8县基站恢复情况示意图等。

积极响应,确保各方救灾队伍通信保障。为全力支援各部门的抗震救灾行动,我部主动向有关方面了解通信保障需求,动态调整通信保障方案,及时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5月12日晚即紧急调集350部卫星电话,第二天送到四川前线。截至目前,已累计为灾区调集卫星电话1532部,在水利部、卫生部、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军队、电信企业等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现场,电信企业建立了卫星移动基站,开通了11个视频监测点监控水文灾情,为顺利排除险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我部还从全国抽调大量技术骨干和应急通信设备组成突击队,随公安等部门共同执行保障任务。此外,针对四川受灾群众安置点的通信服务问题,制定下发了通信保障工作方案,要求各电信企业按照安置点建设安置进度进行规划,分片包干、同步完成全国对口支援的21个县受灾群众安置点的通信网络覆盖。目前,已建成的454个安置点已全部实现公网覆盖,其中26个还实现了互联网接入。

以人为本,解决群众使用通信的燃眉之急。在为救灾工作提供通信保障的同时,我部积极组织和引导电信企业利用已恢复的通信网络,为灾区民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针对灾区大面积断电的情况,为解决通信设备用电和用户终端充电问题,紧急从全国共调集108台发电机,1000余块卫星电话电池,210套野外充电器等,迅速在四川8个重灾县组建“抗震救灾通信应急充电站”153个、流动充电小组782个,配备相关人员2003人,为县乡救援队伍、灾区群众主动提供备用电池、手机充电等送电上门服务,目前已服务用户26789人次。为方便用户使用通信设备,组织各企业在四川灾区累计组建7932支流动服务队,投入服务人员72511人次,调用流动服务车990台次;在受灾群众安置点设立免费通信服务点1766个,提供免费电话8495部。同时,采取多种手段,主动提供亲情服务,如开通寻亲热线、提供免费报平安电话、短信搜索“沉默客户”等;采取特殊措施,包括欠费不停机、停机用户临时复机等,保证特殊时期灾区群众通信服务;配合政府做好抗震救灾信息发布。截至6月16日,仅四川灾区,电信企业已累计免费发布各类抗震救灾短信息8.4亿条。此外,还为灾区群众赠送了一批电视机和卫星电视接受设备,丰富了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

全面推进,通信恢复和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有序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开展之初,我部就确定了“抢通、恢复、重建”三步走的工作部署,并针对各阶段抗震救灾通信保障的工作重点,明确任务目标,及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实施办法和进度要求,逐项监督落实。从5月28日开始,四川灾区全面进入通信设施恢复阶段,我部又确定了已“三保五为”为主线的工作思路。“三保”即尽力保证县城、乡镇对外通信恢复和为救灾工作提供通信保障,并以10天、一个月、三个月为限,分别确定三个阶段性工作目标。“五为”即为救灾部队的搜救工作、为受灾群众救护转移和安置、为防止疫情传播和蔓延、为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为维护灾区社会和谐稳定五个方面提供通信支撑和服务。目前,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已抢通四川省境内21个受灾县95%的乡镇、8个重灾县70%乡镇的公众通信能力,通信恢复第一阶段10天的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

尽管如此,由于灾情严重,灾区尚待修复的局所还有100多个,退服移动通信基站220个,退服小(大)灵通基站419个、受损线路8835皮长公里、倒断通信杆路62428根,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按照中央有关部署,我部从5月30日起启动了灾后重建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工作,成立了规划组,在对灾区通信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四川省共同研究编制了规划大纲。目前,规划大纲已正式报出,具体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