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智慧农场中,农机手操控着无人机在空中实时农耕作业;配备北斗的电子学生证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位置……与通信网络一样,我国北斗技术正加速融入生活之中。11月10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姚珺表示,工信部将加速推动5G+、人工智能+、北斗+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的培育。在政策推动下,运营商正以算力为核心引擎,打通北斗时空数据与民生需求的连接通道,在多领域催生变革性力量。
算力赋能北斗:数据“聚变”激活场景价值
北斗系统每秒产生的海量时空数据,唯有依托算力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运营商通过算网一体化能力,让北斗的“时空感知”与算力的“智能决策”产生化学反应。
在精准农业领域,运营商各有成熟实践。中国联通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落地的“北斗+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卫星遥感、北斗定位与算力分析,实现水稻全周期生长监测,助力亩产提升。
智能交通领域的融合效应更为显著。中国电信在株洲的车路云一体化方案,使道路通行效能明显提升;中国移动在苏州落地的“车路协同+北斗”项目,依托边缘算力节点实现北斗数据毫秒级处理,支持10公里范围内车辆精准协同,交通事故率大幅下降。
生态卡位升级:从“管道传输”到“平台赋能”
面对北斗产业的爆发期,运营商早已跳出单纯的通信服务角色,通过平台化布局实现生态卡位,在智慧交通、低空经济等领域构建全链条服务能力。
在智慧交通生态构建中,运营商平台化思维打破数据孤岛。中国电信为株洲芦淞服装市场群搭建“北斗+5G”室内外融合定位平台,支撑全国首个多技术融合示范项目。低空经济成为生态拓展的新蓝海。中国移动发布“低空经济算力服务体系”,在深圳、杭州布局低空通信基站与算力节点,为无人机物流、应急救援提供“北斗定位+实时算力”支持。
基建协同破局:构建“云—网—端”产业支撑体系
当前北斗产业面临技术融合不足、服务生态零散、基建配套滞后的三重瓶颈,下游运营服务“小散弱”问题突出。运营商凭借央企优势,以“云—网—端”协同基建破解瓶颈,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在“云端”算力布局上,运营商各有侧重。中国电信的北斗+智能时空云,为中小企业提供通导遥一体化服务;中国移动打造“北斗时空云平台”,整合全国多地省级算力节点资源,支持弹性算力调度,已为大量企业提供北斗数据处理服务。
“终端”服务下沉成为生态成熟的关键一环。中国电信在湖北荆门开设全国首个北斗农机营业厅;中国移动在安徽、四川等地建立“北斗服务站”,为农户提供设备调试、算力咨询一体化服务;中国联通则启动“北斗终端惠民计划”,联合终端厂商推出低成本北斗定位设备,在乡村养老、智慧畜牧场景普及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