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9月26日消息(艾斯)“2025年开始,低空经济的应用正在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阶段。”震有科技战略市场部总经理张寅在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PT EXPO)期间接受C114专访时提出。
根据中国民航局预测数据,到2030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将达2.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作为一家在ICT领域拥有20多年深厚技术积累的“通信老兵”企业,震有科技近两年瞄准低空经济这一新的蓝海市场,从战略布局到生态构建等多个维度针对低空领域实现突破创新,并逐渐打开市场局面。
图:震有科技战略市场部总经理张寅。
战略定位:打造低空运营的“智慧大脑”
可以说,震有科技对低空经济赛道的切入,一方面是对这一万亿级新市场的潜力看好,希望打造新的增长曲线,但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该公司面向新的市场需求将其20多年通信领域核心技术积累与发展经验的自然延伸。
张寅告诉我们,“低空经济不是简单的飞行器制造,而是一个涉及基础设施、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和飞行保障的完整生态系统。震有科技的核心优势在于通过通信、信息集成和指挥调度技术,打造低空运营的‘智慧大脑’,护航低空多场景业务落地。”
具体到低空经济产品研发层面,目前震有科技正同步推进两条主线:
一是正在迭代中的低空指挥调度系统,该系统被定位为低空经济的“地面枢纽与后勤中枢”,融合飞行调度、设施监控、物资管理与数据分析等多维能力,可实现空中与地面全链路的实时联动;
二是面向消费市场的VR无人机观光产品是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空中门户”,旨在让低空经济从专业领域延伸到文化、旅游与生活方式层面。
通过“地面中枢”与“空中门户”的双轮驱动,震有科技正在加速构建低空经济的完整应用生态。
以多场景示范区加速低空经济商业落地
无疑,对于低空经济而言,当下的关键挑战之一在于如何形成正向可循环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在应用场景的发掘和落地方面。
“低空经济靠单一的企业或者单一的应用方向不足以支撑这个庞大产业的发展。”
张寅指出,2025年低空经济应用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且在震有科技所推动的“多场景低空经济示范区”得到了验证。示范区的核心要点在于推动应用场景的商业化落地。张寅进一步解释道,“在一个投资可控、区域可控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去很好地验证低空应用的不同场景,对其商业闭环进行打磨,从而推出更多适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的场景应用。”
他将其总结为“示范区试点—场景验证—全域运营推广”的发展路径,并以该公司在广东河源万绿湖景区联合落地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低空观光+旅游”项目为例做了详细介绍。据悉,今年7月,万绿湖景区成功组织11198架无人机同时升空表演,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低空经济与文化消费融合的典范。
张寅认为,无论是技术迭代还是服务落地,都必须经过市场的检验,能够真正服务民生、产业发展和城市治理,并带来运营收益,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技术验证、也有商业发展的自主闭环。
打造“低空星舰基地” 为低空经济运行奠定坚实底座
值得注意的是,震有科技面对低空领域的发展谋划并非仅止于短期的技术升级与布局。一方面移动通信网络正朝着5G-A/6G不断演进跃迁,另一方面卫星互联网(NTN)技术正在全球市场获得高度关注,二者的融合几乎已成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共识。
“在未来的低空智联网构建中,卫星通信将发挥关键的支撑作用。”张寅向C114表示,低空经济的规模化运营离不开广域稳定的通信支撑。震有科技在低轨卫星通信领域的深厚积累,使其能够将低空飞行器与卫星网络深度耦合,打通“空-天-地”一体化的信息通路。
基于此,震有科技正在多地布局“低空星舰基地”,并将低轨卫星通信能力深度叠加,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能满足本地低空枢纽的指挥调度与设施管理需求,更能依托低轨卫星实现跨区域、长航时的稳定通信与导航支撑,为全国范围的低空经济运行奠定坚实底座。
另外,在生态构建层面,震有科技发起成立“低空经济国际合作联盟”,汇聚了包括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保障服务等多个方向的优秀企业。通过资本投资、产业联盟与区域合作,目前震有科技在低空经济领域已逐步形成了“研发+基地+应用+资本”的全链条协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