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近日Deepseek的“一炮而红”,由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一蓦科技、壁仞科技、中兴通讯联合打造的智海AI教育一体机引起关注。它能快速实现国产算力与DeepSeek的适配及知识课程、实训课题、智能体的设计开发,开启校园AI教育新纪元。
我们由此看到,数字化飞速发展的当下,身为国之大计的教育已经站在转型的“风口浪尖”。传统模式下,教育资源有限,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满足新时代多元化教学需求。同时,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毕业时往往欠缺实际操作经验和一手技术知识,教育与就业由此产生难以逾越的“时差”。而探索数字教育新形态,正是直击痛点的良方。
想象一下,当学生不再为“毕业后何去何从”焦虑,家长不再为“孩子选的专业有没有前途”犯愁:这场教育行业的数字化征途中,有一群人正破浪前行,依托前沿通信技术,争分夺秒缩减求学与就业的“时延”。
校园全光覆盖:告别“加载中”,迎接“秒开时代”
1996 年,冯广主任刚毕业就一头扎进广东工业大学的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做起网络运行、信息化管理等工作。那时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份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令他亲眼见证了从 1G 到 5G 的通信行业变革,还参与到新时代智慧校园的建设中来。
随着教学、科研和管理对网络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传统网络方案构建的校园网络频频出现上网卡顿、跨校区教学质量差等诸多问题,热门选修课网页“loading”、校园科研平台“加载中”成为长期困扰理工科教学的难题。面对这些痛点,广东工业大学提出了 “新基建、新中台、新架构、新生态” 的数字化建设目标。信息化工作者们迎难而上,深知网络作为技术底座的“基石”重任,也把握住 “光进铜退、平滑升级” 的发展趋势。最终,他们向中兴通讯抛出“橄榄枝”,决定采用 OTN&POL 全光解决方案,建设100G OTN连接校区的传输网&10G PON校园网。“网页正在加载中”自此成为历史,广工大校园网进入了大带宽、低时延、智能化的“秒开时代”。
冯广主任感慨说,全光网支撑下蓬勃发展的智慧校园新景象,是他刚参加工作时想都不敢想的。如今,全光网覆盖了校区“从入口到桌面”的每一处角落,网络可用带宽从之前的50~60Gbps提升至95Gbps左右。即使在宿舍、食堂、足球赛事等人员密集、流量大的场合,学生们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玩游戏都能体验“飞一般的感觉”,教师跨校区进行沉浸式直播教学和实时学术交流的质量也有了“质保”,师生们正在享受“处处能教、处处可学”的新时代教学模式。
此外,作为首批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广工大还开设了机械、锻造、外语VR等特殊学科,这类课程对实训和互动的要求很高,也因此在全光网加持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比如,有了低时延、大并发的网络底座,以机器人智能制造等科目为代表的实训室纷纷落地,能平稳支撑几百人同时上机训练和远程互动;高清VR技术也应用到外语课程中,学生再也不必为备战雅思焦虑难眠,因为他们可以使用VR沉浸式熟悉考试流程,体验外语演讲、考官对话等“一比一还原”场景,并通过系统智能反馈快速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提升考场表现。这都是以前的铜网方案“力所不能及”的。
课堂飞上“云”端:按需变身,“一间”更比“六间”强
和广东工业大学一样,广东科技学院也在数字化转型的征途上“一路狂奔”。它隶属广东南博教育集团,建校之初就确立了 “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这要求学生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感受产业环境和工作场景,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和对实操的掌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然而,学院学生数量众多,而计算机教室有限,传统 PC 不仅无法满足多批次上机实训等需求,还存在运维效率低、信息安全风险等问题。
为了让学生们在毕业时收获扎实的技能,更流畅地衔接产业、服务社会,广东科技学院向中兴通讯发出了数字化方案的“定制”邀请,云电脑集中部署模式自此落地生辉。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刘金勇副主任提到,对于数字时代的实践型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而言,“云”上教室更轻盈、更百变、更前沿,可谓“一间”更比“六间”强。
除了广东科技学院,同一集团旗下的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和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也相继加入让教室上“云”的先锋队。目前,已有超100 间 “云” 教室在这些高校投入使用。电脑“飞”上“云”端后,无论是计算机专业的编程实训、服装设计专业的图形处理,还是其他专业的软件应用,都能得到稳定的技术支持。这是因为“云”上教室可以由学校统一部署和调度,分分钟就能为不同班级准备好实训环境,还能根据办公室、阅览室等不同场景灵活“变身”,轻松适配多元化教学需求。同时,教师也和笨重的传统PC成功“解绑”,只要有网络就能随时随地办公备课,丝滑访问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料,还能通过在线协作、云存储等功能控制课堂进程,一“屏”完成作业收发、组织讨论、教学观察,并与学生实时互动,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不仅如此,面对未来学生规模的快速增长,“云“课堂也能毫不费力地从容应对。这得益于云电脑弹性扩容的独特优势,通过云端平台即可完成集中维护调优和安全策略配置。这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可观的采购费用和时间、人力成本,还提高了运维管理效率,有效保护数据安全。
5G+产业学院:是玩游戏,更是学本领
走进济南职业学院《5G 基站建设与维护》的课堂,你会看到学生们正全神贯注地通过眼前的5G 有源天线单元和屏幕上酷似 “密室逃脱” 实景游戏的实训软件 “打怪升级”。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宋文曈介绍,从站点选址勘查到方案设计、工程验收,学生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像玩游戏一样沉浸式体验 5G 建设的全过程,这极大改善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课堂表现。
原来,在电子工程系的讲台上,很多讲师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兴通讯的一线工作者。这种双重身份无疑让眼前的课堂变得更加特别,因为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不再局限于理论和书本,而能够通过一颗颗芯片、一组组通信模块、一台台网络设备和一堂堂实训课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知识像实景游戏一样直观有趣。5G、物联网、人工智能再也不是抽象概念,学生们可以亲手实践和探索如何搭建网络、配置数据甚至操作智能生产线。当他们从这所中兴通讯5G+产业学院毕业,在通信行业的岗位发光发热时,会发现昔日的教学真正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奠定了“无缝对接“的基础。
因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任李素叶自豪地用 “低时延教育” 来形容 5G+产业学院对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的价值。中兴通讯的技术专家将一线行业设备和一手实践案例带到校园,为师生提供师资技术培训、最新行业动态和职业发展建议。各类 5G 技能与科研竞赛、创新产品研发项目、数智化课题实训基地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培养数字时代通信人才的沃土。这里的学生将站在行业 “巨人” 肩头,跨越求学与就业的重重”鸿沟“,更早看到 ICT 职业未来的广阔前景。
长江数智工匠学院:为求知若渴的世界献一部“中华宝典”
作为世界第四大人口国,印度尼西亚即将发放 5G 牌照,踏上数字化建设的“高速路”。在来到印尼考察之前,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院长陶亚雄对“海那边”的发展情况还没有清晰的想象。然而,当她来到印尼电信大学、万隆理工学院、SMK 职业学校进行宣讲,看到当地学生用手机翻译出的简单中文反复表达对讲座内容的好奇与热切时,陶院长坚定了将学校和祖国的先进 5G 技术、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经验输出到海外的决心。她说,自己不会忘记那些求知若渴的眼睛,更希望为数字印尼建设和当地人才成长尽一份“中国力量”。
这正是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携手中兴通讯扬帆“出海”,打造长江数智工匠学院的初心。有了这所工匠学院,中国师生将来到“海”的那边,参加全球运营商培训和海外项目,通过校企合作获得海外就业机会和跨文化视野。印尼高校的学生也能通过人才联合培养、共建研究中心、2+2交换项目等渠道赴中求学,学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享受多彩的中国文化活动,汲取丰富的通信专业知识和科研实践技能,并在学成后带着陶院长等“出海”者的殷切希望,将前沿技术和人才给养带回家乡。教随产出、校企同行,这是一场以人为本、传承科技薪火、推动“中华宝典”进入“国际视野”的扬帆远航。
教育数字化的篇章刚刚落笔,眼前要走的路尚且漫长。我们看到,这些参与者正在帮助众多学子和家庭追平求学与就业的“时差”,也为教育的“低时延”转型写下精彩序章。未来已来,数字化浪潮奔涌不息,他们在迎风前行,中兴通讯也将并肩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