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资讯
2024/3/22 08:59

50G PON多代共存方案逐步收敛,产业迅速发展

C114通信网  水易

C114讯 3月22日消息(水易)昨日,CIOE中国光博会与C114通信网联合举办“2024中国光通信高质量发展论坛”第二场研讨会——“50G PON技术专场:全光网络,从千兆迈向万兆”。来自运营商、研究机构和厂商,就50G PON技术的演进、优势和应用前景等话题进行相关探讨。

中国电信研究院网络技术研究所接入网络研究中心总监、电信高级专家张德智表示,目前50G PON标准基本完成,为正式商用奠定技术基础,产业迅速发展,国内上下游参与者众多。

同时,为解决多代共存挑战,面向应用,波长、速率等关键技术因素正逐渐收敛,利于产业凝聚,部分工程性问题需持续推进。目前运营商积极推进50G PON技术能力测试和共存/场景验证,需要重点关注2B和工业场景的应用价值。

标准产业协同发展,50G PON商用基本就绪

标准是信息通信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50G PON的标准化进程,张德智介绍,50G PON无论是从ITU-T国际标准,还是CCSA行业标准,都已经基本完成,为正式商用奠定技术基础。

ITU-T定义了G.9804系列(需求架构/物理层/协议层)和G.9805(共存)等国际标准,纳入多种共存技术方案,全球运营商可按需选用,无论是IEEE定义的EPON体系,还是ITU-T定义的GPON/XG(S)PON体系,都可升级到50G PON。CCSA TC6所制定的系列行业标准,总体、物理层、TC层等系列行标已发布,测试标准已立项,预计2024-2025制定; 50G-PON单模、10G/50G双模行标已报批,G/XG(S)/50G 3模预期2024-2025制定。

与此同时,50G-PON产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尤其是国内光接入技术产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流厂商2023年已推出QSFP多模光模块;SFP形态光模块正在积极研发推进,这是解决16口/单板的关键技术;2023年主流厂家已推出FPGA芯片,2024-2025年ASIC芯片陆续可获得;现网部署的主流OLT设备形态,可支持原框少量部署50G-PON板卡,后续规模部署50G-PON则需重点提升转发能力。

张德智介绍,从测试验证的角度,中国电信研究院在去年完成了全球首个满足ITU-T标准的GPON/XG(S)-PON/50G-PON三代共存50G-PON样机测试,同时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开展了上海千户覆盖万兆接入50G PON应用示范。当然,其他运营商也在积极推进不同层面、不同场景下的50G PON测试和验证。

多代共存方案逐步收敛

当然,对于运营商而言,50G PON商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多代共存问题。面向全球运营商差异化部署情况,ITU-T标准提供了不同的可选方案。GPON区域,G.9804.1 Amd2和G.9805提供2类/5种可选方案;EPON区域,提供2类/4种可选方案。

针对GPON区域,产业链主要推进MPM(内置合波)3代波分方式共存,即G/XG(S)/50G三模MPM。该方案优点是可以复用传统网关设备,同时无需变动/升级用户侧,同时可以优化升级过程、节约设备占用、节省机房空间、降低能耗。

在EPON区域,如果要实现三代共存,受限于老旧EPON ONU 100nm宽波长原因,现有方案实施存在工程或投资代价,不太利于全网规模性建设,目前正在推进其他方案研究和评估。

此外,在部署的过程中还需考虑多个关键技术因素。功率预算方面,EPON区域,可沿用29dB要求,针对局部ODN质量劣化情况,可考虑适当提升0.5-1dB;GPON区域,采用多模技术方案演进升级时,必须支持32dB的功率预算等级要求。波长方面,ITU-T提供了三种波长选项,应用于不同共存场景,三种波长选项,光学特性、产业基础、成本均有差别。目前产业已基本归一到1286nm,未来成本优化空间大,一方面支持GPON区域的3代共存方案,另一方面在EPON三代波分共存方案中,同样需要采用1284-1288nm波长。不过,1288nm与1290nm之间的2nm窄间距的隔离度要求,需要创新设计和先进工艺。目前产业已见滤波片新方案,支持1284-1288nm波长,但体积工艺上仍需优化,支持SFP形态一体化3模封装。

上行速率选择和多速率接收功能方面,ITU-T最早定义了面向不同场景的12.5G、25G、及50G速率,并支持12.5G/25G双速率接收,其他多速率接收选项正在讨论中。另外12.5G和25G速率如果在技术复杂度、成本上差异性不大,可考虑统一收敛到25G。

张德智表示,目前中国电信已经在上海电信浦东区域,开展千户覆盖万兆接入50G PON应用示范,同时在江苏完成了行业首个50G-PON工业应用试点,为工厂通信网络提供万兆以上稳定可靠传输、及差异化多业务承载的能力,满足客户面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需求。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版权说明:C114刊载的内容,凡注明来源为“C114通信网”或“C114原创”皆属C114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翻译质量问题请指正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