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2013/3/5 09:06
拥抱OTT:能力开放与相互融合
0
0

拥抱OTT服务商来应对OTT对电信业务的影响具有充分发挥运营商资源、提高用户黏性、拓展细分业务、提升客户服务能力等益处。

年前,香港运营商PCCW与腾讯合作,针对微信推出一款8港元不限流量的资费包。一时舆论和业界兴奋不已,此次合作被冠以“微信联姻运营商的首个案例”,“运营商与OTT携手共赢移动互联网的破冰之旅”等诸多解读。

独立分析师陈志刚认为这种合作是电信运营商拥抱OTT业务提供商,从而依靠有规模的热门主流互联网应用提高自己用户粘性的一种理性行为。

其实,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OTT业务发展趋势,国内运营商加快了在移动互联网的布局。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基地独立化运作,推出飞信、翼聊、红围脖、云雀等众多产品。

在与OTT服务商合作方面,推出专门为互联网应用设计的定向流量包是目前国内运营商与OTT业务合作最直接的方式。比如广东联通的2元1G新浪微博红围脖流量叠加包、中国联通沃派36元套餐中的500M专用于联通自有互联网业务和第三方互联网业务,例如:手机QQ、微信、人人网、米聊等应用的定向流量包。

中科创想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总监洪格认为,这样的合作不仅增强了运营商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还马上把OTT业务从竞争威胁或寄生虫转化为重要的业务伙伴。

陈志刚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每个规模应用都会被运营商视为合作的必然选项。比如微信业务,如果对电信运营商的基础电信业务形成事实性的冲击,恐怕没有哪个主流运营商愿意冒革自己的命的风险。

这种流量包可以高价、可以低价,甚至可以免费,关键在于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商业模式。以免费为例,如果流量免费,那么电信运营商可以从互联网公司的内容或者广告收益中获取部分利润。

专用定向流量包的出现,对互联网公司意味着自己的应用与运营商的渠道紧密捆绑;对运营商来说也提供了分享互联网公司内容和广告收益的机会。

运营商拥抱OTT除了为规模应用提供定向流量包外,电信运营商还应积极探索不同的方式拓展OTT业务。洪格表示,目前,电信运营商的OTT之路有三个关键点:智能管道、自我创新、商业模式。在与OTT服务商合作中,借助OTT服务商的力量,提升互联网内容服务能力;或者通过资本运作和战略投资,直接并购或控股OTT企业。这种形式最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利益分配方式,也是运营商最为有效的方式。

运营商与OTT并非只有对立这一条路径,改变固有的二元对立理论,以多元协同的角度来看,运营行与OTT的融合发展才是未来的主流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