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者了解,央行将于近期发布金融移动支付标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东荣表示,支付工具从磁条卡、IC卡向移动支付演进是电子支付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移动支付将成为金融IC卡多应用发展的新方向。移动支付热炒多年,悬而未决的标准一直是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之一。现在标准即将确立,运营商联合银联、银行进行业务合作的消息频频传出。移动支付是否终于迎来大发展?在这即将迎来光明的前夜,让我们看清现实,勇敢猜想。
现实情况
银联标准最终胜出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陆书春最近向媒体透露的消息,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标准将于近期发布。银联在这场标准之争中胜出——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将被确立为中国移动支付系列标准中的近场支付标准。
早在3年前,银联主导的国际通用的13.56MHz标准和中国移动自主研发的2.4GHz技术标准一直在暗中较劲,双方各有优劣:银联的标准发展得相对成熟,但用户必须更换特定的NFC手机;移动的标准是自主专利技术,但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去改造目前的POS终端设备。这几年,双方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做了大量的推进工作,如今胜负已分。拥有更多同盟军的银联成为胜利的一方,而移动阵营则黯然神伤,曾经的努力几乎付诸东流。2010年,移动斥资400亿元入股浦发银行,想在移动支付领域大展拳脚,但标准失利让这一举动看起来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意义。2.4GHz标准SIM卡的主要供应商东信和平今年以来股价不断下跌。
虽然银联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就是一片光明。接下来,银联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如何推动非接受理环境的改造,也就是POS端改造;二是如何尽快普及NFC手机。这两个问题远比赢得标准更难更复杂,而如果解决不好,那赢得的标准也不过是一块鸡肋,毕竟,让用户拿着手机真正去完成移动支付的整个过程才是最实际也是最重要的。
运营商寻求结盟合作
从来没有一项移动业务像移动支付这样牵扯到用户、商家、银行、电信运营商、芯片、终端等各种上下游厂商。要推动产业的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将无从谈起。作为目前移动支付主要推动者的运营商,在整个生态链中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正如中国移动总裁李跃日前在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所言,对于中国移动而言,目前最合适的还是围绕自身能力做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于是,结盟、合作便成为运营商推动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整合线下的商家资源需更多的异业结盟。中国联通就在上月底与招行、东方航空等达成异业结盟协议,旨在为客户提供最佳体验和服务。如今,移动支付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公共事业交费、电影院、咖啡馆、便利店、公交地铁等,这都需要运营商与之无缝对接。日前,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基地也发力,召开百万手机支付联盟商家大会,力图打造“商家+用户+电信运营商”的营销组合,制造1+1+1>3的效果。
而在产业链上游,NFC手机的制造、芯片的研发乃至关于NFC国际漫游使用,都需要运营商与终端、芯片、国际运营商展开充分的合作。回顾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很多时间耗费在了标准制定、芯片与终端的研发等方面。如今,面对不可阻挡的移动支付潮流,留给各方的时间已非常紧迫,各种结盟、合作便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移动支付产品密集上线
岁末,不仅是电商狂欢的时节,随之而来的还有整个产业链的高潮迭起。最近,在移动支付领域,中国的几大电信运营商纷纷推出重磅产品,仿佛在向人们宣示移动支付的盛宴已经开席。
12月5日,中国移动在广州举行全球开发者大会,向全世界发布了三大重量级产品,其中NFC手机钱包居于榜首。中国移动宣布2013年将在全国正式推广NFC,预计向市场投入千万级规模的NFC终端,并启动了与国际运营商关于NFC国际漫游的合作洽谈。此外,中国移动与全国20多个城市的公交地铁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未来还将加大与金融、交通、物流、校园等行业单位的合作。
稍早前,中国联通也宣布与招行推出NFC手机钱包,并与东方航空等展开异业合作,以期向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各类消费服务,极大改善用户体验。
在重庆,中国电信日前推出了全新的电视支付功能,客户利用电信的iTV,通过遥控器可直接在电视机上实现电话费、水电燃气费的快捷交纳。而将手机与小额支付结合,推出的应用更是涵盖了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各种移动支付产品的密集上线,不仅显示了运营商推动产业的决心,更说明目前移动支付在技术、市场、渠道等方面已经基本成熟,具备规模推广的条件。2013年或许会成为我国移动支付真正的“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