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比三家”,是消费者的基本常识。在电信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个电信企业,如何赢得消费者信赖,如何获得市场份额,如何获得收益最大化?
在电信资费不断下调后,电信企业间的价格战更加激烈。变相的价格比拼、手段比拼,相互之间的差异化越来越小,已经影响到了电信行业的整体发展能力。每年9月份的“校园营销”,基本成了三家校园市场的“价格大战”,伤痕累累,利润无几。 笔者认为,电信竞争就是比赛,但不仅仅是比价格。那么,究竟要比什么?
比速度。“龟兔赛跑”仅仅是个寓言,历史不会简单重演。从古代的“烽火台”,到目前的飞信、QQ、电子邮件、短信等即时通信产品,都在验证着人类社会对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手段越来越先进。例如:股票、权证、期货、外汇等金融产品网络交易,更加注重网络速度的快慢;例如:中国移动技术的演绎,从“1G-2.5G-3G-4G”不断创新与推进,手机产品从“砖头”模样,到目前“四核”处理功能的智能手机出现,都在提醒我们,“速度”就是电信行业的“生命线”。网络速度,就是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速度,甚至是人类财富产生积累的速度。没有优秀的网络速度,电信行业将失去璀璨的光环。
比服务。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电信产品消费投诉案例的增加,说明“服务”已成为电信领域的一个重要竞争因素。从电话咨询、营业厅受理、消费账单查询、上门维修、网上营业厅的安全使用等,消费者能否获得尊敬和尊重,需要每一个环节的“人性化”设计。电信行业的几次改革,名称变更;技术进步,通信产品种类增加;渠道拓展,业务融合,人员变更等,都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行业壁垒”。如何提高电信企业的主动服务意识,畅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不断考验着每一家电信企业及员工。对于一些集团客户、重要客户的维系工作,也许“比服务”是他们转换电信运营商的主要因素。只有严格的服务条款和服务措施,才能保障消费者利益,最终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
比管理。企业管理是个“软实力”,虽看不见,但含“金”量最高。如果把“比速度、比服务”作为对员工的要求,那么“比管理”,就是对管理层提出的高素质要求。三家企业发展历史不尽相同,企业负担、人员结构、南北区域差异、资产规模、网络运营状况、营销渠道建设、市场份额、产品特点、创新力、执行力、用人体制、企业文化、上市融资等更是差异巨大。面对地域差异化和公司差异化,如何发挥优势,如何带动公司突破重围,给各个阶层的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走基层、学习充电、以身作则等方式方法,也许是他们必然的选择。
“打铁还须自身硬”。企业利益,代表着全体员工的利益。对于立足于国内和国际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电信竞争个体,比速度、比服务、比管理,必然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内在需求,也必将成为企业走向国际竞争市场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