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2011/9/7 14:40
《电信业的100个随想》系列之2.6——开放地图下的肉搏战
0
0

序:本文出自中国最大的通信论坛C114通信人家园网友ZTEDGER之笔。ZTEDGER从事通信行业多年,对云计算、物联网等多个领域均有一定研究。

2.6  开放地图下的肉搏战

正是因为整个产业的中轴线更加的“骨感”,虽然人们依然可以有“丰满”的愿望,但是事实上,产业内部的竞争烈度更为激烈——在中轴线上的企业,还可以依靠所处的技术海拔、垄断高墙暂时获得歇息,但是,在中轴线之外的企业则显得更为炙热难熬。

这就像玩惯了的《红色警戒》游戏一样,地图已经基本全部探开,剩下的基本上贫血:要么,你有先发优势,占据了较好的领地;要么,你可以迅速地造兵,以廉价的资源、合理的战术调度实现地盘抢占。

以这个产业的中间制造环节为例,这种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

比如,在无线设备领域,已经实现了五强争霸,爱立信华为、诺西、阿郎和中兴各自占据几个据点,分布于不同的市场栅格当中。其中,爱立信可以看作是全天候的无线厂商,在美国、欧洲、亚太、非洲、甚至一些政治封闭型国家都有较好的收益;但是,身居第二的华为,却无力打开美国市场,在日本和韩国也刚刚打到擦边球;身居第三的诺西,在美国虽然有收购战役、有T-Mobile的据点,但是,昔日的盟友很可能被收购,这最大的据点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此同时,诺西在中东、东南亚和非洲的据点,全面面临中兴、华为的价格竞争;位居第四的阿朗,正在强化其固有地位,在美国、法国、中国、印度等国,分别依靠交付和政治力量周旋,安全但是缺少进取;位居第五的中兴,原本都是在亚非拉游弋,为了进军欧洲,正在顺着华为的足迹,以搬迁的方式,逐个建立据点。

再如,在有线接入领域,实际上,华为、阿郎和中兴已经成为行业的三强。这个相对狭小的市场,容纳不了太多的企业,无论是DSL也好,还是Fttx也好,其成本正在快速贴近国产白菜的价格,这也让市场上众多的小厂商难以继续长大。无论是中国的烽火,还是以色列的ECI,抑或是爱立信和诺西的PON部门,恐怕都难以真正进入前三,它们最大的可能就是在美国、欧洲、以及其它一些国家的局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甚至退出竞逐——毕竟,长期无利可图,是产品线单一厂商所难以接受的。而这恰好是中兴、华为、爱立信、阿朗这些“全产品线”厂商所擅长的,一些产品的价值是赚钱,另一些基本上用来打击对手。

就算是在市场格局相对稳定的光网络市场,华为、阿朗两强争霸的格局长期稳固,但是,也难免看到中兴的市场占有率正在超过10%,原本铁板一块的市场,在发展中国家已经打开缺口。毕竟两强格局,对运营商也是不利的,PTN和40G等市场,不会再如SDHMPLS那么固化,长期看,在全球大多数市场上,三强竞逐的趋势也将逐步成型。与无线市场相似,只有美国是特例,这里没有华为的身影,却有Ciena、Tellabs、富士通等的市场空间,甚至爱立信也在北美的固网市场赢得了机会——美国,成了众多企业的保护伞。

……

除此之外,在数通市场、电信服务市场等少数市场当中,目前的竞争还没有那么激烈,但是,板块运动也已经开始启动,无非市场革命还处于前期而已,趋势却不可逆转。比如,数通市场上,Juniper在高端路由器上的稳步进展,已经深刻威胁到思科的毛利率,CSR-1之后,思科的技术升级之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在边缘路由器方面,则又多了阿朗和华为两个对手;甚至在数通方面长期无作为的中兴的M6000也加入了战局,让第三梯队里的爱立信、诺西、Force10、f5等能够在一些细分市场割据一方。

市场能见度,一旦降低到接近为0,市场的边界变得一目了然。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企业认为CI是多么重要的话,本身就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因为,大家已经是刺刀见红的战争,没有多少东西是完全不可见的——这也是华为第一次选择大肆品牌宣传、且选用法律手段应对中兴的关键原因——因为,传统的武器库都已经是可见的,大家都已经没有秘密武器,原来的预备役部队,也必须到前线去,哪怕是违法了原来聚焦客户导向的规则。

因此,我们看到,沿着被压缩的中轴线,其实风险最大的是那些行业内还存在于细分市场的小企业,它们太小,以至于被收购了都不特别被关注,比如曾经的Redback,比如,有不错产品的Radware,Comverse,Followap,Alvarion等大批以色列和硅谷公司。也许,最终,只有L3、萨基姆等少数特殊领域公司能幸存?也未可知。

如果进一步从中轴线向外推,看看富士康去年的亏损,看看伟创力的生存压力,再看看中兴华为很多供货商的实际生存状态,就知道,它们其实更难——如果不是因为鸿海和苹果结成了很深的关系,单纯依靠富士康的业务,郭台铭也许真的要跳楼了。 

上一篇:2.5——被压缩的产业中轴线

下一篇:2.7——打破石板阵的小草

原文出处:【原创】《电信业的100个随想》

版权说明:C114刊载的内容,凡注明来源为“C114通信网”或“C114原创”皆属C114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翻译质量问题请指正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