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础语音数据业务增长的逐渐减缓,运营商应其他行业发展的内部需求,开始涉入到新的行业领域,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然而新增加的业务,是否能如运营商所设想的那样,可以为自己带来理想的收益?在与其他行业的磨合中,会遭遇什么困难?对于上诉疑问,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以求解答。
试点看重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
《通信世界周刊》:在通信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合作、协同发展中,通信行业对于自身的定位是什么?在行业拓展的过程中,通信行业应该怎样发挥自身的优势?
路理彬:通信行业应该包含更广阔的含义:信息通信业,是一个服务型定位的产业,未来其发展会逐渐融合到其他产业中,成为一种其他产业运转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在与行业的协同发展中,通信业应基于技术和服务,利用便捷的信息化方式为产业创造有形和无形的价值。
沈哲怡:做好本职工作是第一位的,先做好如话音接入、数据接入等业务,提高自己的覆盖,有能力的营运商可以开展进一步的工作,如整合、寻求更多合作伙伴并一起合作开发新的东西,但这都建立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上。在行业拓展中,通信行业最好就是作为一个平台,提供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让合作伙伴开展自己的业务和服务,然后可以通过管理平台,从中收取费用,而非很强势的去掌控,这样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好处。
《通信世界周刊》:行业协同或行业信息化现在进入到什么阶段?对于其中所面临的问题,您怎样看待?
路理彬:目前行业信息化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这里面的制约问题很多。比如3G计费系统等技术问题和信息化成本较高等因素;企业方面,因为部分企业仍可以依靠垄断和落后的商业行为维持其发展,他们现阶段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不是很积极,也就阻碍了行业信息化的进程,这一点在传统行业中尤为明显。除了成本、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因素外,行业缺乏统一标准也是个比较重要的阻碍因素。
沈哲怡:行业拓展里面的关系很复杂,这里面涉及到其他一些产业的合作。在其中到底投资多少,可以收获多少,然后怎么合作,这个模式不清晰,归根到底就是商业模式不清晰。而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标准的统一,商家是不是愿意投资,用户最终是不是愿意接受都是问题。
王志军:这方面很多业务现在还处于市场培育期,需要与行业伙伴进行合作,尽快发展并推向商用。从通信角度看,在工信部成立后,运营商相对以前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汽车信息化,移动支付领域等。关于信息化的发展,联通在许多地方都有试点,一是为了技术试验。因为行业间合作涉及到产业链各方,技术之间存在互联互通问题。二是为了探索商业模式。三是针对消费者,建立反馈机制,改进用户体验。总的来讲技术问题不是大问题,重要的还是在商业模式和用户接受度,以及怎么提升客户体验的方面。
跨行业整合是关键
《通信世界周刊》:请问您怎么看待运营商与其他行业的共同发展,应该如何与产业链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张萌:一般来讲,业务的推广与应用会成为能否真正发展的关键,而这一切又取决于商业生态体系的规模化支撑程度,企业只能去适应或者是重新建立一个相应的体系,假如已经存在一个规模化发展的系统,那么新建体系势必会与原有系统产生冲突,使得压力成倍增加,因此,放弃话语权控制,融入体系,通过合作资源提升话语权,更能赢得市场发展先机。对于产业链合作,例如移动支付领域,产业链参与者众多,而且各方都拥有独特资源,所以建立全产业链的合作包括移动支付厂商、银行、银联、电信运营商、终端制造商以及中间配套商等,通过全产业链优势资源的整合与协助推动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沈哲怡:新的业务可以带来收入的增长,但市场以后的发展趋势还不清晰,所以运营商要做一些先期投入,如果以后这个市场真正壮大起来,再进去就已经为时已晚。所以先做一些先期投入,再看这个市场怎么走。若运营商及产业链各方,能达成一个协议、使用一个标准、具有一个共识,这样朝一个方向前进,对所有各方均有利。
王志军:一个公司的努力比不上整个行业的推动。例如移动支付,运营商之前曾努力过,但其他各方如经融行业,芯片厂商、卡片厂商,手机终端厂商等没有跟进的时候,依靠自己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但现在整个行业各方都方关注到这点,产业各环节也基本成熟,就差一个重新整合的工作,这无非就是怎样达成一个商业模式的问题。总的来说行业大趋势推动着运营商,在一个正确的时间点,进入该领域,来促进行业发展。运营商可以利用其客户群和通信网络的优势,与其他产业共同合作,进行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