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渠电商蓬勃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第三产业在各国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已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这引致了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在全球信息化大势所趋下,各国的电子商务不断改进和完善,电子商务市场成为各个国家和各大公司争夺的焦点。我国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使得电子商务迅速崛起,众多的信息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生产流通企业纷纷开展了电子商务业务。
我国电子商务的兴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几年获得了迅速发展。电子商务项目大量推出,几乎每天都有各类电子商务咨询网站、网上商店、网上商城、网上专卖店、网上拍卖店等诞生。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地域也由北京、上海、深圳等极少数城市,开始向各大中城市扩展。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数字服务中心报告显示:2012年,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额达到8.1万亿元。
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移动网络从2.5G到3G的演进,以及网络所支持的移动数据速率的快速提升,一些面向移动应用领域的业务发展趋势日益明显,APP应用、飞信、微信、易信等电子沟通交互渠道蓬勃发展。
同时,国内电商在商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上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许多传统品牌电商化,在商业形态上,平台型电商(相对于独立电商)在大电商中占有大部分,同时,绝大多电商支持B2C/B2B2C的商业模式。
多渠道多电商对后端支撑的新要求
无论运营商或企业,原来的系统规划基本只考虑了传统渠道或者有限的电子渠道,在新增有限类型的电子渠道时,基本采用修修补补的方式就可以满足业务的需要。
上图是一般企业的外围系统接入模式,在外围渠道不复杂,变化不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渠道直接接入。但这样的系统接入模式,一旦遇到诸如其它电商平台需要接入、商品上下架频繁、微信飞信等平台出现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缺乏统一业务整合规划,系统扩展能力不足
采用分批各自建立电子渠道系统的形式,特别是电子渠道/电商由不同厂家负责,对外无法统一客户感知,对内则形成烟囱式系统。各电子渠道系统建设需独立投资硬件,各电子渠道新产品上架都需要重复开发,系统管理能力各异,无法联动,整体支撑效率低下,无法形成专业、标准化的电子渠道运营管理 。
缺乏统一运营监控视图,运营分析、监控专业化能力不足
一般经营分析系统在业务支撑系统后端,而数据由电子渠道到核心系统再到经营分析系统,很明显,对于非业务办理的数据无法进行分析。电子渠道的运营分析能力明显不足,缺乏有效、全面的指标度量体系,更缺乏对业务运营质量的分析,无法通过有效的运营分析来完善电子渠道的业务建设和能力优化,且较少资源投入在运营分析上,已无法跟上互联网行业“运营致胜”的特点。
缺乏统一的渠道内外开放能力,各渠道封闭式发展
在传统发展模式下,电子渠道系统主要采用的封闭式自行发展的思路,渠道之间能力不开放,电子渠道系统并未与集团公司、外部第三方互联网站进行合作联营,抑或只有部分业务采取了外部广告的方式宣传,没有统一规划电子渠道系统内外的开放能力,无法与其他渠道协同发展。
缺乏良好用户体验,各渠道用户体验不足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用户体验只能依赖于电渠/电商平台,而跨渠道一致性、销售营销的流程等相关的体验往往水平参差不齐,落差很大,电子渠道系统用户体验不足,与互联网行业存在一定的差距。
互联网企业系统模式参考
目前,主流的互联网销售或互联网平台企业,以烟囱型、面向服务型甚至云化的IT架构为主流和发展方向。
但作为生产销售并非完全在互联网上完成的企业,往往只是将互联网作为销售和营销的渠道,有自己或加盟或合作的其它销售模式,有着需要管理的后端长生产和供应链,一般不能将整个企业的系统放到互联网上或者面向最终用户直接进行服务。
因此,无论是“烟囱型”、“面向服务型”还是“云化服务型”架构都只是互联网销售平台端的参考。其中如何和互联网端对接以及内外系统的衔接还需要规划和考量。
从兴公司以10多年电信、电力、政府及企业支撑系统建设运营经验认为,目前电信运营商和部分企业的互联网端系统有不少是烟囱型,并努力向服务型转变,但更多的单位和企业,除非是完全新建的系统,否则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云化或面向服务型的系统,甚至烟囱型都很难。
重新规划电商/电渠的后端支撑,折中地考虑兼容现有系统,对大部分单位、企业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新的电商电渠后端支撑
从兴公司在长达10多年的支撑系统以及电渠电商系统建设过程中,结合客户的成长经历,总结出了针对以下问题的系列经验:包括系统规划问题、功能解耦和组合问题、产品规划和标准化问题、商品流程问题,以及运营支撑问题等。
针对互联网渠道急剧增加、商品上下架频繁,以及互联网销售模式和原有销售模式不同等问题,我们建议企业建立针对电子渠道的运营支撑平台,通过该平台,隔离互联网/电子渠道和支撑系统CRM/ERP。
新增中间的电子渠道运营支撑平台后,可使互联网/电子渠道和内部核心系统进行充分解耦,保证系统职责分工清晰;能统一业务受理管理,可维护性强,系统架构扩展性强,形成薄、轻量级的商品模型,商品上架效率高。
通过电子渠道运营支撑平台进行商品管理,形成区别于传统渠道的商品管理模式,进行电商化商品定义,商品运营中心针对核心系统的商品模型进行二次商品信息适配,电子渠道展示层对所有用户统一流程、界面,统一最终用户体验,实现电子CRM与核心系统在电子渠道系统上对商品订购流程的无缝统一。
建立多级级运营支撑能力
支持加盟合作伙伴、下级公司/分公司通过电子渠道运营支撑平台发布商品,定义商品交易流程;还可自行定义营销活动、优惠信息,为接入运营者提供充分的自主权。
可视化、数据化的运营支撑能力
建立各互联网/电子渠道的业务、系统运营监控指标,可实时获取互联网/电子渠道系统、业务的运营数据,提升专业化运营能力。
构建开放的电子渠道平台
与合作伙伴的产品以及第三方渠道、其他行业及互联网公司产品开展两个层面的合作联营。提供面向淘宝、1号店等统一的APP接口,商品的发布可以实现同步在多个互联网平台上同时配置进行。
提升电子渠道用户体验,构建电商式电子渠道系统
统一各渠道商品订购流程,统一各渠道服务职能,建立统一的搜索体验,从传统的或被动的支撑系统模式转变为电商式用户体验的电子渠道系统。
提升电子渠道传播能力,进一步发挥电子渠道的传播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