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重点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内的七大行业。从该决定中我们了解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论述有四句,分别是关于网络建设(三网融合、物联网)、基础产业(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信息化改造、信息技术对文化产业的促进。那么,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应用之一,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如何,其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国脉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冰之教授。
记者:您如何分析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总体进展,哪些领域将率先取得突破?
杨冰之:应该说,在我国物联网应用中,RFID技术目前相对成熟,其相对其它产业,盈利模式更加清晰。且从统计数据上看,我国2009年物联网总产值为1000亿,RFID产值为111亿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了10%,远远超过其它产业所占比例。“物”上网的主要技术手段有RFID、传感器和智能芯片三种,后两者相对技术还不成熟、成本过高,在物联网发展初期无法被广泛使用,因此,短期内RFID将成为主要技术手段被广泛使用。
记者:近期,中国电信推出了基于手机的物联网应用——“翼机通”,您认为,它的价值体现在哪?从全球来看,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相结合是否是大势所趋?
杨冰之:对于“翼机通”,我认为,在物与人交流为核心的个人物联网应用中,“翼机通”优势十分明显,它直接将手机从纯粹的提供通信服务过渡到了兼顾生活服务,其不仅是手机业务的变革,同时也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的变革。可以说,“翼机通”的推广和使用是通信运营商开始物联网商业模式探索的标志。
事实上,在以人为本的个人应用领域中,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结合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物联网家电、智能医疗,但由于现在物联网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应用价格相对较高,普通消费者无法承受;另外,像手机支付这种新的消费模式也还未被大家所接受,安全性也受到一定的质疑,短期内这些应用成果的市场份额并不太被看好,不过从长期看,这将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市场潜力很大。同时,在以物与物为交流核心的工业和公共应用领域中,像智能交通、工业自动化等,手机终端还有广泛的研究空间。
总体来看,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相结合肯定会成为一大趋势。物联网是“两化”融合的粘合剂,物联网产业将是三网融合的最大受益产业体。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下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增长领域,创新应用和创新产品将呈爆发式增长,这从当前智能手机及应用即可看出。移动互联网及移动终端设备是物联网实现智能控制的重要通道和关键机体。物联网的系统运行需求将会激发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灵感。
记者:有消息称,国家将通过政策调控大力培育物联网领军企业,您认为此举对于支持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有何帮助,我国应如何促进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杨冰之:在物联网发展初期,很多人并不了解物联网究竟为何物,而这个时期物联网应用的成本又相对较高,在看不到实实在在需求的时候,很多企业是不会轻易投资的。因此,国家通过政策扶持和培育一些大型企业来推出示范性工程,可以大大提高产业链企业的参与热情,从而推进产业的发展速度。
进一步说,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虽然具有国际同发优势,在一些领域甚至领先国际水平,不过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的网络基础并不好,比如,日本现在宽带最低入网要求是64M,而我国还只是0.5M,这样的带宽是无法承载起物联网发展所需的,同时在一些物联网的核心领域中,我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例如,智能芯片、人工智能等。尤为重要的是我国现在还没有统一的物联网产业标准,各个领域之间,甚至同领域的各个产品之间无法实现联通,这些都是需要国家去大力支持的。只有国家把物联网的大框架搭建好,我国物联网产业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才能具有国际领先优势。
总之,为了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需要全面解决市场需求、技术研发、部门协同合作等问题。首先,在市场需求方面需要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客户隐私保护、商业模式推广、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其次,在技术研发方面加强标准建设、核心技术及应用研发等;最后,在部门协同合作方面需要加强产业链整合、部门协作、运营模式建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