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2016年第一季度,HTC上市了几款新品,但仍然阻挡其整体业绩的下滑。日前,HTC发布的2016年一季度财报显示,HTC一季度营收为148亿元新台币(约合4.6亿美元),与2015年同期的418亿元新台币(约合12.9亿美元)相比下滑64%,也创下了该公司历史新低。在中低端产品小米、魅族、联想等国产手机挤压,而在高端市场又因定价过高被苹果、三星、甚至华为所打压。若HTC仍自恃昔日荣耀,不肯审时度势,那么在未来HTC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诺基亚。
HTC连续四季度亏损
从手机代工厂转型自主品牌,到今年HTC 10发布,HTC在手机行业摸爬滚打已整整十个年头。十年间命运犹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从iPhone最强对手到跌出市场前10,业绩一落千丈,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HTC近日公布2016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报告,该季度实现营收148亿新台币(约合4.6亿美元),同比下降65%;净利润为18亿新台币(约合6000万美元),同比下降78%。而2016年第一季度也是HTC连续亏损的第四个季度,亏损额达到48亿新台币(1.48亿美元)。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HTC的营收情况就开始走下坡路,而且情况越来越糟糕。2015年一年,HTC累计亏损189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37.9亿元),2015年HTC累计营收额为1216.84亿元新台币(约为240.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35.2%。在巅峰时期的2011年,HTC曾市值300亿美元,当年HTC手机全球出货量4300万部,而2015年第四季度,HTC手机出货量只有340万部
随着HTC日渐式微,2015年8月,HTC宣布全球裁员15%;2015年12月底,HTC将位于台湾桃园的办公大楼(桃园TY5大楼)以及土地所有权出售给英业达。
智能手机行业竞争加剧
回顾HTC过去的发展历程,其一直没有摆脱代工厂思维,而且在产品、营销、市场等各个环节所犯下的错,最终才酿成如今的残局。
首先,HTC在产品定价方面难迎合市场。主打高性价的小米掀起互联网手机浪潮,"中华酷联"则借助运营商渠道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生力军,使得HTC价格、运营商等固有优势纷纷失效。尤其是在售价方面,HTC一直跟随着苹果、三星的脚步。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在消费者已认清安卓与苹果的差距之后,除了三星以外,消费者无法接受与其余高价的安卓智能手机,在此情况下,HTC仍一厢情愿坚守高价阵地,想要突破业绩的低谷无异于痴人说梦。
其次,品牌宣传投入有余而效果不足。HTC自认识到品牌宣传的重要性后,便开始加大的营销投入。据了解,HTC在营销上出手极为阔绰,广告投入曾占据整个财年的四分之一,宣传效果却差强人意。HTC曾重金签约小罗伯特·唐尼代言,因气质与品牌不相符,拍摄几个广告片传递“ Here to chagne”的理念,因不接地气导致受众认知差,很难打动消费者的心。
最后,HTC在中国市场落败,在海外市场也举步维艰。在HTC出货量最大的美国市场,HTC One X在与三星Galaxy S3、iPhone 5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当时三者的价格相差无几,而后者亮点分别是设计出众、全新工艺。HTC头一回在美国市场遭受重创,2012年6月便被迫关闭北卡罗莱纳州的研发办公室。
转战新领域成新出路
据市场研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第一季度出现有记录以来的首次同比负增长,降低了0.3%至33460万部。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出货量为33490万部,仅微增0.2%。前不久,苹果CEO库克则宣布13年来苹果销售额第一次出现季度负增长,此外,本季度也是iPhone手机自面世以来首次增长停滞。不难看出,智能手机行业正步入寒冬期,那么对于HTC而言,若继续在这种环境下实现复苏的可能性将很小,最有效的方式是另辟蹊径。
2016年被认为VR/AR的发展元年,其火爆异常。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VR行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2016年将达到56.6亿,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预计或将近千亿。HTC也逐渐将重心放在这块新兴领域上,然而,要想凭借VR实现复苏,实际上并不容易。HTC押注的VR,目前仍是一项需要较多投入、扶持的业务,这是每一个革命性科技产品在起步阶段都要遇到的问题,而HTC智能手机越卖越亏,如何改善业绩,能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新增长点中,是其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