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17/8/25 08:58

国产手机火爆却陷同质困局 人工智能成创新突破口

通信信息报  于卉

近期,国产手机在国内市场捷报频传,市场份额持续走高,大有赶超三星苹果之势。据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在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手机厂商中,中国企业占据三席,在个别地区实现了对三星苹果的反超。不过随着国产手机在全球市场的爆发,硬件同质化现象也愈发凸显,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AI手机有望成为创新的突破口。

销量爆表,国产机再扳一城

从全球市场来看,据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三星以7950万部出货量、22.1%的市场份额继续位于榜首;苹果以4100万部出货量、市场份额下降到11.4%排名第二;华为以3840万部出货量、10.7%的市场份额保持在第三;OPPO以2950万部出货量、8.2%的市场份额保持在第四;小米以2320万部出货量、6.4%的市场份额今年首次重回前五阵营。而在中欧、东欧市场,华为手机销量反超苹果,仅次于三星。

相较上年同期,国产手机呈现集体爆发之势,不仅在全球手机市场前五占据了半壁江山,位次也普遍得到提升。小米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将销售渠道重心从线上营销转向实体门店迁移,迎合市场需求的定位带领走出小米2016年低谷;OPPO依旧借助线下渠道+明星代言的传统套路,出货量保持高涨势头;P10和P10 Plus在国内外销量双双飘红,帮助华为市场份额首次触及两位数,打破国产机依靠中低端机攻占海外市场的定论。

随着国内市场的饱和,国产手机厂商相继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国产机凭借其突出的性价比在海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虽然与苹果、三星相比,国产手机在整体出货量方面还有不小差距,但未来,随着国产机产品品质、用户体验、功能创新等方面的持续提升,将逐渐蚕食三星、苹果在高端市场的地盘,这种差距也必将慢慢缩小。

创新疲软,国产机硬伤依旧

国产手机在全球市场高歌猛进的背后,同质化现象也愈发明显。尽管小米、金立、vivo、魅族等多款国产手机的全面屏、四摄拍照、屏幕下指纹识别、前后双屏等亮点频现,试图挣脱同质化的束缚,但不可否认,在手机硬件层面的革新纷纷陷入停滞时,微创新似乎只是无奈之选。

屏幕上,从2.5D弧面玻璃到曲面屏再到全面屏,似乎形成统一发展路径,对屏占比极限的追逐更是主流机型乐此不疲进行的游戏;芯片上,主频高低和内存大小早已不是评价手机性能的唯一指标,对于产品更迭率如此之高的手机市场来说,芯片这一因素很难成为突出优势;摄像上,“双摄像头”已然并非独家秘笈,6P镜头更有成为标配之势,就连徕卡、蔡司此类专业镜头也纷纷入行搅局;外观上,仿效大牌机型、相互借鉴痕迹明显,新机型越来越缺乏辨识度,甚至个别机型除开LOGO区别,基本很难从外部找到差异点。

众国内手机产商相继意识到品牌识别度不高,是造成市场同类产品泛滥、产品竞争力差的根本原因,开始探索从智能手机的功能扩展转向对某一功能的强化,以实现单点突破。尽管着力点各有不同,但总体上差距已很难拉开,国产手机产业陷入胶着期,消费者换机欲望低,市场期待智能手机在续航能力、网络负荷、交互体验等方面出现颠覆性突破。

AI风口,国产机迎爆发拐点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兴起,手机在体验创新方面有了更为完善的技术储备。其中,代表了手机未来发展方向的人工智能更是被看作是市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手机作为目前市场需求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将其打造成移动AI平台,不仅能够为陷入创新困境的手机厂商续命,还能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

国产手机厂商深谙其道,纷纷将人工智能概念引入起旗下各产品中。华为将在年内推出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芯片,或成为第一家推出搭载AI芯片手机的厂商;魅族在Flyme 6上搭载名为One Mind的AI引擎,具备分析、决策、进化三大能力;ivvi手机提出智能3D体验计划,将顺应人工智能发展大潮,借助AI及AR技术的融合,打造AI+AR+3D的智能计算视觉新体验;锤子手机新系统将整合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颠覆现有“鼠标+键盘”交互模式,将日常办公效率提升200%。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3到5年,将是人工智能整个最关键的格局定义的窗口期。这段时间内,谁能把人工智能应用真正形成规模,把应用落地,谁就能在未来人工智能产业中占领先机。然而,人工智能的实现,需要以智能设备、芯片组和云服务的规模化为前提,同时其对计算性能、能源效率和设备云的协同作用提出极高要求。两者决定了短时间内仍将处于弱人工智能的范畴内,相关技术能否达到大规模商用程度仍有待考验,国内手机厂商扮演主导者强行切入的行为并不明智。人工智能不能仅是华而不实的噱头,更要落地到产品体验上面,切不可盲目的为了销量而忽略实用性。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