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10/5/14 15:25

接入网成就智能城市最后一公里

通信世界周刊  鲁义轩

时至2010年,在宽带化和IP化加速接入网改造和升级之时,三网融合新政策的出台,又将融合重任落在接入网环节。

如何满足大容量移动业务、固定宽带业务的协同发展,同时完成融合的使命,给运营商的接入网建设升级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固网接入 “边建设,边发展”迈向FTTH

早年的xDSL(ADSL、VDSL)利用双绞线铜缆,改变了电话线拨号上网的低速率和差体验,也成为宽带接入不断演进的开始。在互联网应用普及于各行各业以及家庭的过程当中,以太网、高速以太网甚至千兆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将宽带数据的接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几年间,迅速增长的网民数量,带动了视频通信、高速上网、网络娱乐、家庭购物、实时远程教育、视频点播等各类信息应用。在DSL技术依然为家庭宽带主流技术的同时,2007~2008年,宽带提速迫切发展的要求以及铜缆价格居高不下,使光进铜退成为宽带接入大趋势。运营商在任务紧、时间短的形式下、在FTTx建设上采取了“边建设、边发展”策略,并于2008年使FTTx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截至2009年底,国内光纤接入建设量突破4000万线。

国际上,能够提供更高速率的ADSL2+和VDSL几年间已经大规模商用,很多运营商通过FTTx+ADSL2/VDSL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下行速率高达20Mbit/s(ADSL2+)或者50Mbit/s(VDSL)的接入业务。

在运营商规划的FTTB/FTTC、FTTO、FTTH目标下,2008年我国很多省份的新建住宅小区,其宽带接入方式多采用了FTTB来实现,铜线距离明显缩短,部分企业的宽带接入也开始采用FTTB+LAN模式。随后,FTTC/FTTN也取得了规模的应用,部分地区进入FTTH建设模式。

在2009、2010年运营商重点实施3G网络建设与扩容,以及向全业务转型的同时,新型的IMS+PON出现,该模式扩展了PON设备应用能力,为固定、移动网络融合提供了一个更佳的切入点,目前已在部分省份实现了各业务系统的对接。

设备更替 光进铜退迎来PON时代

无源光网络PON由于多方面优势在接入网变迁中承担了主力角色。

EPON/GPON这两大路线上,国内运营商看重产品成熟度以及性价比,在光纤接入工程中对EPON进行了规模建设。而GPON在国际上被多数运营商选择形成主流影响力的同时,设备价格也进一步下降,促使国内从2009年转向GPON建设。2009年底,中国移动FTTx集采招标300万线设备,涉及GPON、EPON两个领域,依照“两者并重,优选GPON”的原则展开,直接影响了GPON在国内的市场格局。

4亿网民,加上各行业信息化应用的升级,宽带接入需求急速增长。这直接刺激了国内EPON和GPON技术的全面商用。对此,设备企业已推出EPON和GPON共平台技术,将PON技术选择问题缩小为IP设备的端口类型选择问题,解决了光纤接入高速发展的选择难题。

目前,三大运营商均在GPON上开始发力,在中国移动率先实现了GPON集采后,中国联通顺利完成全国七大城市的GPON规模试商用,并启动新一轮GPON集采,中国也规模启动“GPON跟进”计划。

新一代PON技术的出现,使光纤接入设备向着更高容量和更远距离的目标迈进。EPON和GPON都在向更高速率10Gbit/s的方向发展,10GEPON技术2010年步入试点阶段;NGPON标准进入讨论阶段;WDMPON等下一代PON技术将在小范围内进一步完善和试商用。

移动接入网的分组化与IP化

VoIP兴起、语音业务增量不增收、网络融合等诸多挑战下,移动接入网的IP化改造从几年前就被提上日程。中国移动在2004年建设了一张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基于IP承载网软交换汇接网络,随即又提出移动网络全IP化战略;2007年中国移动、欧洲Vodafone、Orange、中国香港Sunday、北美T-Mobile等众多运营商相继开展IPRAN传输的相关测试

在IPRAN测试和技术选择中,运营商考虑了多种策略,其中重点考虑了分组传送网PTN的应用。中国移动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技术论证、试验室测试、现场试验等大量细致务实的工作之后,选择了以T-MPLS/MPLS-TP为基础的PTN技术规模部署移动回传网络。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对各种分组传送技术进行了调研和试验室测试。

而今年4月,中国移动提出了颇具革命性的新型无线接入网架构C-RAN,主打“绿色演进”战略。从无线接入网架构层面考虑节能增效,是中国移动C-RAN的最主要特点。利用集中式基带池、协作式无线网络以及开放性平台,中国移动计划应用C-RAN在未来有效减少机房数量,并提高频谱效率。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4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