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之,有关数字电视的付费节目早已在行业里成为“资历”较老的话题了。跟随其渊源可追溯到2003年7月1日,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筹办的《法治天地》节目的开播,它被视为全国首个数字付费电视节目。之后在2003年9月1日,广电总局批准的第一批10个付费数字电视频道,包括中央电视台《足球》、《电视剧场》、《音乐时尚》、《京剧经典》、《城市体育》、《卫生健康》,北京广播影视集团《京视剧场》、《动感音乐》、《爱家购物》,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家庭影院》开播。
因为在数字电视中,采用了双向信息传输技术,增加了交互能力,赋予了电视许多全新的功能,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各种网络服务,包括视频点播、网上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新业务,它是我们新一代的电视行业里的个性展示,用时下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潮”字。它颠覆了观众和节目制作播出运营商的“主奴”关系。简言之,就是使用数字电视改变了以往的“你播我看”的单向电视广播形式,而是我们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不受到广告的干扰了。而且摒除了时间性增加了互动性,使我们在看电视的同时更增加了精神上的交流与满足。其跟模拟电视相比还有以下的优点:
1、收视效果好,图像清晰度高,音频质量高,满足人们感官的需求。
2、抗干扰能力强。数字电视不易受处界的干扰,避免了串台、串音、噪声等影响。
3、传输效率高。利用有线电视网中的模拟频道可以传送8—10套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
4、兼容现有模拟电视机。通过在普通电视机前加装数字机顶盒即可收视数字电视节目。
5、提供全新的业务。借助双向网络,数字电视不但可以实现用户自点播节目、自由选取网上的各种信息,而且可以提供多种数据增值业务。
居于这些优点,再后知后觉的人也能看些许的发展的前景来,可面对中国政府高调力推下的有线数字付费电视却一直进展迟缓,基本上处于发展僵局呢?这不是单单属于国家广电总局的事而是网络公司,节目制作运营商及关心着中国数字电视整转的所有人的事。不管是从主管还是客观的方面来说,一个极小的错误运营策略都会让我们在这条路上大跌跟斗。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原因老生常谈中国数字电视整转的僵局问题。
1、免费频道太多背景下欠缺吸引住观众的独特内容
这应该跟运营商原本的设想来了个南辕北辙,营运商想刺激用户的神经给点味道而让用户购买全盘,这跟在餐馆里点菜差不多但又有本质的区别。电视界也都认识到了免费频道太多对付费频道业务拓展所带来的巨大障碍。
2、中国电视业沿承下来的赢利模式习惯
众所周之,中国电视业一直主要依靠广告收益的赢利模式,那么要是利用了数字电视取消广告就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节目从免费频道转向收费频道了,尽管观众可能增加,但节目收看费用是否能够达到原有广告收益?更何况节目收看费用还涉及与有线网络公司如何分成的问题。因为在付费电视的产业链条中,作为专业的节目内容提供商的电视台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其利益也应该得到保证。可实际上,自从1999年实施“网台分离”后,目前国内大多数有线网络公司已与电视台分业经营,而不少有线网络公司是由地方广电厅局直管或控股,有线网络公司与电视台之间难以形成真正的市场关系。由于种种原因,不管是基本收视维护费分成还是节目收看费用,电视台都难以得到其利益保障。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在全国电视台历年的总收入中,从有线网络公司分成的节目内容费,基本都可以忽略不计。
3、观众的接容度
就算电视台和网络公司愿意将一些免费频道转入付费频道,来自观众的阻力也是一个大问题。现实中,一些有线网络公司为推广数字付费电视而采取的策略就是:在维持原有收视费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有线网络中免费频道的播出数量,希望以此“逼迫”观众付费。他们奢望的是,尽管刚开始观众可能反感,但等过段时间观众习惯了,就没事了。但没想到的是,观众反抗的激烈程度出乎他们预料,一些地方甚至差点引发群体性事件。这也侵犯了有线电视用户的合法权益,于理于情都是站不住脚的。更何况,由于免费电视事实上已成为群众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群众对网络公司减播免费频道怨声载道,难免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管。
同时在数字电视的付费频道上各地收费也没个明确的标准,这也让群众心里多少有点疙瘩。所以必须要严格遵照国家相关规定,严格按照程序,举行物价听证会;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充分考虑社会各阶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要照顾到低收入家庭。
4、节目内容的限制性
不管是模拟电视还是数字电视,观众最关心的还是内容的丰富性及价值性。没有内容这个王力占山头,哪会有观众的收视率,哪会有广告的蝇头兵。现在的好多电视内容都成了山寨版,雷同的甚多,换汤不换药的节目制作模式必会遭到观众的反感。因而推动数字付费电视的主导力量,关键还是节目内容。没有独特甚至排他性极强的内容,就不可能让习惯了免费电视的观众心甘情愿掏口袋。想要解决这个“内容瓶颈”的治本之道就应加大对电视节目内容建设的投入力度,或者吸纳社会化制作力量,提供更多更好的能够吸引观众的节目。
5、有线网络诸侯割据,各自为王
从传输网络来说,与广播电视事业完全依赖于国家投资不同,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很大程度上是各地一城一网自发地、靠自筹经费及观众缴纳初装费而建立起来的。而且,作为全国有线数字付费电视运营商的有线网络公司,目前全是广电主管部门直属或控股。实际上,有线网络公司在各地处于自然垄断的地位,全国的网络公司仍处于各地诸侯割据状态。
尽管,从长远看,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后,其巨大收益是可以预期的,但要完成整体平移,还需要一大笔投资。而投资总是要冒风险的,更何况投资还需要找资金。因此,目前靠自然垄断地位、收取基本收视维护费而“挺滋润地过着好日子”的有线网络公司,似乎并不像广电主管部门那么急切地想推进数字化整体平移。实际上,网络公司的诸侯割据已制约着我国有线数字电视朝规模化方向的发展。诸侯割据也使得有线网络具有先天性的缺陷:一城一网,各自为政,没有实现全国联网,缺乏统一性。尽管前几年广电系统曾经对此进行改革,但因种种复杂原因,改革并没有进行下去,有线网络仍然没有实现全国联网,有“系”无“统”仍然是对有线电视网最贴切的概括。
任何一个电视人都清楚,不管是从产业收益上讲,还是从对电视业的变革性意义上讲,理想中的全国联网的有线数字网络,与现实中的诸侯割据、一盘散沙式的各地有线数字网络的集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值差异。我们不禁要问,在现实的诸侯割据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数字电视产业规模化发展时,从体制上解决我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僵局的紧迫性,难道还不能激发出各地网络公司暂时放弃个体眼前利益、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的大局意识?
从用户终端来说,由于我国现有的3.7亿台电视接收机基本上是模拟电视机,因此不得不采取配置机顶盒的过渡策略。由于没有统一的机顶盒国家标准,加之各地网络公司自主开办付费频道,业务模式、加密模式等都不一样,再加上各地自行向不同厂家定制机顶盒,这不但使得配置机不能批量生产,导致价格居高不下,而且形成了新的技术沟壑和地域壁垒。
同时,由于百姓购买机顶盒积极性不高,不少地方只能采取赠送的方式推广,而为了节约赠送支出,一些地方便定制功能简单的廉价机顶盒,这无疑又为今后升级换代埋下了潜在的巨大负担,也将妨碍技术进步的顺利实施。
7、难以推广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在具体如何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的推广策略方面,广电总局一直在推行“青岛模式”和“佛山经验”。但分析两者推广策略就能发现,两地的整体平移都是靠政府的实际投入或政策大力扶持进行的,各地似乎并不那么容易借鉴。同时,尽管起步快,但由于并不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运作,从长远看存在着潜在的产权纠纷、效率低等风险。更何况,从产业属性看,付费电视本该是广电事业中最能够采用市场运作的领域,当市场与行政两只手都作用于处于市场培育期的付费电视时,或许一个本该是市场发展和需求下的产物,却难免成为一个仅依赖政策扶持的畸形儿,这恐怕就与改革的根本目标和推进付费电视发展的初衷不符了。
数字付费电视虽然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但开出的花都失去了它该有的芳香艳丽,所以我们只能期待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的一下个春暖花开的时节了。希望那时我们都能在山花烂漫的时候博得观众“红颜”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