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一篇很不一样的文章。谈论IPTV,我们已经习惯于数字、案例、技术、模式和政策,但却在越来越多的细节中,不自觉的重复,无意识的盲动。是的,无论IPTV还是数字电视,发展到今天,必须要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进行审视与还原——审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谬误,还原定位与价值的本源。
罗小布先生的这篇文章,展开哲学的视角,强调沉静的反省和智慧的心生,在IPTV乃至数字电视的世界中,推开了一扇智慧之门。需要指出的是,哲学本身就意味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就意味着多元思维的思辨和博弈。因此,我们更乐于看到的不是本文提出何种结论,而是提供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从词根上解读,哲学即“爱智慧”;爱智慧者,明天下。
都是月亮惹的祸?
不是我的错,月亮惹的祸——人总是习惯在面对挫折或失败时表现出狡辩的本性。无论IPTV还是数字电视,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借口客观或埋怨他人,而是沉静的反省、智慧的心生。
人在面对挫折或失败时,常常表现出两个特性或自然本性:一是埋怨客观,即寻找对自己有利的客观原因来表明“这可不是我的错!”;二是埋怨他人,反正“都是月亮惹的祸”。
当下,在数字电视和IPTV的发展都不甚顺利甚至艰难时,两大运营主体——广电和电信,分别流露出上述本性。
广电习惯于寻找客观理由,比如埋怨没有实现双向,却绝不反省自己:如果连自己最在行的单向广播电视都不能做好,实现双向之后就一定能脱胎换骨?
电信则习惯于埋怨他人,比如埋怨广电没有开放,不能直接获得牌照。但广电真正开放了,IPTV就一定可以做好?为什么不反省一下自己:上海的IPTV中已经有广播电视节目了,为什么没有多少人退掉有线电视?
笔者不认为电信和广电是完全竞争的关系,相反,双方可能形成一种竞合体系。问题的关键是:“竞”什么?“合”什么?
如果把“竞”肤浅地理解为比钱、比家庭、比“父母”,不可避免地就陷入非理性的斗气——斗霸气、斗怨气、斗娇气、斗小气!所谓“合”根本无从谈起。
如果把“竞”理解为比聪明、比智慧,比“在竞争中反省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则在柳暗花明之中,走出山重水复。
事实上,英文中的“哲学”一词Philosophy源于希腊文的Philosophia,词根分别为Philo(爱)和Sophia(智慧),哲学即所谓“爱智慧”。
因此,IPTV也好,数字电视也罢,都需要用哲学的观点、方法去深深地思考和反省。本文从对IPTV一些基本问题的反省入手,引申到反省IPTV科学的基础、质疑和反省互联网经验的移植可能性、反省IPTV背后是否有更真实的存在或需求、思索和反省IPTV事实与现象中的价值问题等。
爱智慧者,明天下。
从定义出发:内涵与外延
按照哲学的观点,IPTV首先要问自己:我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所谓内涵,即表示字词的含义;所谓外延,即表示字词在世界上所代表的事物。二者不可混淆。
比如,交互、时移等技术功能也许是IPTV的技术内涵,但当其用于电视终端时是否就代表视频、数据和语音等业务?沿着这个问题追索下去,广播电视是IPTV的内涵还是外延?显然,广播电视只是视频业务中的一种,只能作为外延。
又问,IPTV的基础价值是什么?这也是一个基础内涵问题,包括政治价值、社会价值、效用价值……
首先,考量IPTV“内涵-外延”命题的目的,是建立理论化和系统化的IPTV研究方法论。
笔者认为,IPTV是开展交互视频的一种业务,尽管可面对一切可视的世界(包括文化视频、新闻视频、商业视频等),但在市场和技术的现实环境下,IPTV只能做出有限的选择——选择在效率、品质、服务、创新四个方面,均具有优势的视频业务作为主打。
例如,互联网应用能无缝移植IPTV上吗?通过与计算机的运算性能比较、效率/品质/服务/创新比较、搜索引擎等功能比较、性价比较,你也许会发现只有互联网视频新闻勉强可以移植到IPTV平台。再如,现金流产生于运营商的基础价值,如果没有仔细研究IPTV的基础价值,自然难以找到现金流的落脚点。
其次,考量IPTV“内涵-外延”命题的目的,是倡导“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思辨价值观。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个未经检视的生命,不值得生存。黑格尔认为,哲学的首要条件乃是对真理的勇气——爱智慧、求真理,务必打破沙锅问到底!
秉承这种价值观,反复地追问下去,很多问题就不是貌似中的想当然。比如,人们讨厌电视中的广告,但并不等于人们愿意为去掉广告而花钱(购买付费频道)。同样,人们喜欢交互,但不一定愿意为交互买单——你喜欢、你愿意,并不等于消费者都喜欢和愿意!否则,运营者就会犯外延无限扩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