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13/2/18 10:47

拜年短信“衰退论”不靠谱儿

人民邮电报  筱娟 解语 逸秋 丛文

这两年春节,热闹的爆竹声里满是对运营商拜年短信的唱衰之词。2012年,有人高调宣称“微博拜年会取代短信拜年”。一年后,随着微信新版本的发布,“短信即将终结”的论断遍布各媒体。长假结束,被诸多媒体、专家不看好的短信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仅除夕当天就发送了133亿条(中国移动91亿条,中国电信28亿条,中国联通14亿条),再创新高。不论微博,还是微信,都未能如愿搏出位,对短信取而代之。尽管已经作别了最辉煌的时代,但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短信依旧风光。面对移动互联网来势汹汹的冲击,短信是像语音业务一样走上没落的道路,还是创新出奇招熬死更多的竞争者?最准确的答案或许是:一切皆有可能。

2013年春节短信很风光

今年年初,微信用户突破3亿的消息让移动互联网产业振奋不已,许多从业界、分析师、专家和媒体借此加大对运营商的唱衰力度,首当其冲的就是短信。又恰好赶在春节前,微信发布了4.5版本,增加实时对讲、多人实时语音聊天和群发功能,“短信业务必将大幅下滑”的分析更是频现报端。然而,现实却让他们好生失望——2013年春节短信再创新高:春节7天(除夕至初六),中国移动短信量达到243亿条,同比增加2.5%;除夕至初二的三天里,中国联通短信量约27亿条,中国电信41亿条,和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上升。

艾媒咨询2013年春节拜年信息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发送的各种拜年信息中,68.1%通过短信发送,11.1%通过微信发送,而通过飞信、微博发送的分别占4.1%、3.4%;在收到的拜年信息中,短信、微信、飞信、微博比例分别为65.9%、12.0%、4.5%、4.1%。速途研究院分析师团队近日也在网上发起了关于拜年方式的分析调查报告,问卷结果显示,除了当面拜访外,短信拜年最受欢迎,占比达72.73%,微信则有24.68%的使用率。

显然,在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中,微信、微博等对短信的冲击力有限,业界似乎高估了他们的威力,短信依然是最主要的一种拜年方式。艾媒咨询的调查数据还显示,2013年中国春节期间,受访群体人均发送拜年短信数量为39.3条,人均发送微信拜年信息数量为6.4条,而飞信、微博等人均发送量仅为2.4条、1.9条,拜年短信发送量与接收量远远高于飞信、微信、微博等拜年信息数量。短信以其高稳定性、便捷性能保证拜年信息的及时到达,依然是最受人们青睐的信息拜年方式。

与此同时,运营商也在积极作为,守住短信阵地。在北京,中国移动在春节期间就推出了短信伴侣客户端,帮助客户自动回复海量祝福短信。只需设置几个关键词,系统就能自动回复预先编辑好的回复内容。“除夕夜,祝福的回复一个都不能少!”

不过,IM拜年的方式也开始火热起来。如微信,不仅可以发送文字祝福,还可以语音、视频拜年,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2013年中国春节期间,通过微信拜年的用户在手机网民中的比例达58.2%,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拜年方式。

短信拜年为什么仍受欢迎

虽然有微信、微博这些新兴方式的替代,但短信依旧是不少用户喜爱的一种传统拜年方式。不少网友表示,短信拜年显得更为正式、直接、可靠,在短期内这种习惯并不会改变。数据也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拜年短信的总数量与往年相比仍然呈增长趋势。

根据艾媒咨询的分析,微信、微博等方式拜年最大的麻烦是信息送达的不确定性。因为不知道对方是否及时打开了微信、微博等客户端,不确定自己所发送的拜年信息是否已经传达,所以用户宁愿花钱发短信拜年——这个时候,费用并不是用户最关心的,心意是否到达才是最重要的。事实上,很多用户今年都选择了“多元化”的拜年方式,既发短信,也用微信语音和微博群发,确保总有一种方式能够准确送达。

“不确定性”只是隐忧,微信、微博拜年还有两点“硬伤”。第一,对象覆盖的不完全性。如今,手机几乎成为“标配”,亲戚朋友的号码一定会出在手机通讯录里,但是他们并不全都用微信或者微博,尤其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长辈,对新事物的热情和接受度不高,但他们却是拜年时一个重要的目标群体,这时候,发短信拜年往往就是唯一的选择。反观微信好友、微博粉丝,可能有许多只是网友,他们并不是我们在拜年时首先考虑的对象。第二,网络支撑力度不够。微信用户June在春节期间就遇到了这种尴尬的状况。收到好友发来的一条较长的语音信息,只能听到“新年快乐”四个字,剩下的数据都在传递过程中丢失了;想要给微信好友发条拜年信息,只要说话超过5秒就发不出去了,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最终还是通过短信的方式拜年。

网友还列出了不少千奇百怪的短信拜年理由,比如“花了钱才显得真情实意”、“检验一下换了号码后,哪些人没存我的手机号。凡是回复问‘你是谁’的人都删了”。当然,这些都是一笑了之。不过,随着用户使用习惯的转变和微信、微博产品的不断成熟优化,后者也许会逐渐成为人们发送拜年信息的首选渠道。短信作为一种传统的方式,面对这种趋势如果也是“一笑了之”,不进行自身的创新,未来就真的堪忧了。

短信的生命力依旧很顽强

虽然业界有不少声音认为,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应用的火热,使得短信光芒黯淡,短信市场空间也在一步步被它们所蚕食。但是从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短信业务虽然受到冲击而增幅趋缓,但是其总量却仍在增加,而且目前仍处于盈利状态。

作为2G时代的“重量级业务”,短信曾经造就了数量庞大的“拇指族”,中国的老百姓早已习惯通过文字形式发送各种信息,熟悉的用户体验无可取代,而且短信和微信等新兴沟通产品相比,门槛也比较低,不受终端、接受条件等因素制约。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短信业务尽管增长乏力,但其生命力也非常“顽强”,如果运营商不断推陈出新,将短信业务形态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未来仍将焕发更多的活力。

虽然微信和微博来势汹汹,但它们尚不能绝对替代短信业务。从网上各种针对蛇年春节祝福方式的调查就可以看出,使用短信拜年的人还是很多,微信、微博拜年的比例并没有超过短信拜年的比例,还有不少人是三种方式都在使用。更何况,微信、微博等新兴互联网应用对于运营商来说并不全是坏事,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带来不少流量收入,提高用户黏性。

另一方面,除了个人电信市场外,其实还存在着广阔的行业应用领域,短信业务可以在新领域焕发新的生命力,甚至开拓一片新的“蓝海”。比如,短信平台的精准性和及时性使得其称为政府部门下发预警、公告等信息的有力武器;网商、银行等行业可以提供各种促销、提醒、验证信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商家还可以通过短信,向用户提供更多的营销或客户服务;在“车联网”时代,学生登上“安全校车”后,只要把信息卡在读卡机上一刷,家长就能立刻收到平台推送过来的平安短信;运营商自己也可以创新短信业务,像上海移动的“短信营业厅”上线了“小E机器人”,通过智能对话方式提供查询服务,每天平均有70万移动用户与“小E机器人”聊天……如此种种,可创新的空间甚大。

众所周知,微信和微博尽管火热,但商业价值尚未完全挖掘,因此在这场PK战中,谁主沉浮还未可知。挑战与机遇并存,无论是短信、微信还是微博,都面临着一场大考。

互联网应用的替代效应持续发酵

这不是第一次。自移动互联网兴起以来,如何应对挑战,尤其是OTT业务的冲击,运营商已经屡次面对这一难题。但是像今年这样,自推出以来经久不衰的“王牌业务”短信,遭遇大规模的媒体唱衰,还真是从未有过。

春节期间的短信发送总量再一次创了新高,让一些所谓的“预测”成空,然而运营商却不能就此松一口气。即便在微博上发出长文驳斥“短信衰败论”的运营商从业人员宁宇,也在文中承认“互联网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短信、语音等业务都将逐渐降价甚至被取代”,“看未来,也许两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短信和语音业务一样将风光不再,为此我们做好准备了么?”

每一个业务都有自己的发展周期,短信诞生20年,在我国也有十多年的应用史,曾经为运营商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短信的方式迎合了国人每逢节日互赠祝福的习俗,因此屡屡在节日期间创新发送量的新纪录。然而形势正在发生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微博、微信、语聊等多种多样的互联网产品正在对短信产生替代作用,逐步蚕食短信的市场空间。

根据艾媒咨询做的一项有关2013年春节拜年信息的调查,68.1%的拜年信息是通过短信的方式发送的,有11.1%的信息是通过微信的方式发送的,通过飞信、微博发送的拜年信息分别占4.1%、3.4%。这说明短信仍然是主流,但是用户的迁移也正在慢慢发生。运营商应当采取何种措施?

实际上,在互联网界风行的“微创新”的方式,同样可以被运营商拿来借鉴。多种拜年信息发送方式的兴起,源于用户的多种需求。人们不仅仅想传递文字祝福,还想传递图片、语音或者视频祝福。运营商应该充分利用起彩信、视频通话等业务,满足人们的拜年需求。不一定要替代短信,而应该用多种业务和应用,给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

短信的遭遇只是一个缩影。互联网应用对运营商各类业务的替代作用正在持续发酵。局面既然无法挽回,就应当顺势而为。如何在传统业务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大胆引入互联网应用?如何从容地面对移动互联网的竞争?结合此次短信遭遇的“一场虚惊”,运营商需要从长计议。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