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12/7/5 13:58

“随意打”未必能拯救2G

通信世界周刊  陈亮

联通推出“随意打”的初衷,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外部竞争激烈,中国移动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牢牢掌控GSM市场的营销和渠道,中国电信在“固定+移动”的融合业务交叉营销方面也不遗余力,中国联通必须要拿出能够与竞争对手抗衡的“重武器”;二是随着业务重心逐步向3G业务倾斜,2G网络出现不同程度的冗余,盘活GSM网络资源、延长资产回报的收益也必须考虑。

不过,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对中国联通的“随意打”业务反应力度却并不强烈,绝大部分的竞争对手选择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意打”曾有类似失败案例。早在数年前,就有运营商尝试过类似“随意打”的大规模网内外差别定价业务,这种业务模式看似能够给竞争对手带来严重打击,但由于自身网络、服务质量等综合原因,非但没有扭转竞争的被动局面、反而使得自身的盈利能力急剧下降,长期亏损更导致该地市运营商积重难返。有此前车之鉴,中国联通的竞争对手并不急于盲目跟进,稳守自身用户市场、借助自身独特优势吸引并留住客户才是上策。

其次,“随意打”是一把双刃剑。无论是从中国联通官方公布的GSM新增用户数还是从竞争对手通过话务分析监控到的用户增长情况来看,“随意打”给中国联通带来的拉动作用并不如预计的理想。“随意打”首先吸引的是中国联通的现网用户,其次是正在选择通信运营商入网的新增用户,最后才是竞争对手的存量客户中与中国联通网内用户通话较多的一部分用户。同时,网内用户的叠加“随意打”套餐包或转套餐使用“随意打”从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话务增量不增收的现象,这也和充分挖掘2G网络潜力、寻求新价值增长点的套餐设计初衷相违背。

“随意打”的推出机遇与风险并存,如果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的挖转竞争对手在网用户并形成雪崩效应,那就会踏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如果优惠吸引到的只是本网用户为主的群体,那今后的风险也将日益显现。况且,低价对于用户未必是好事,运营商收益降低意味着网络扩建投入减少、用户服务交付标准降低,“零利润”的结果只会导致“零满意”。因此,通信运营商应当跳出价格竞争的怪圈,大力提倡价值竞争,在适当下调资费和保护价格体系之间取得平衡,在用户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给予更多的回报。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