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手时不足3000万的用户,到用户认知度最高的3G品牌,实现华丽转身,化蛹成蝶的背后,中国电信的嬗变绝非数字般简单,针对业务、终端、市场、网络四大关键命题,中国电信的战略并不相同。
业务 模仿战略的痛苦嬗变
■通信产业报记者 杨志杰
关键词
·时间窗口
·双中心战略
·前店后厂
从天翼正式商用之初的八大业务,到日前正式上线的天翼空间,恰是中电信逐渐熟悉移动通信业务运营的过程,一年来在增值业务领域中电信采用了模仿和跟随战略,然而这一过程并不轻松。
一年来,中电信逐渐认识到,一方面,仅仅凭借自身打造不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3G业务体系;另一方面,背离了自身实际情况打造出来的业务,在推广中也必然会面临重重阻力。
如果说中电信一年来有何唯一坚持不变的策略,那就是其双中心战略的实施。
“八大业务”浮沉
2009年4月16日,中电信个人客户部总经理张明天,时任中电信市场部副总经理的张新等发布了中电信首批八大3G业务,包括:无线上网、天翼视讯、天翼Live、爱音乐全曲音乐下载、无线全球眼、天翼对讲、综合办公、协同通信等。
当时发布的中电信八大业务指向了不同的用户群,而又互有覆盖,展示了中电信占领“多屏”的渴望,但定位不清晰也为此后一些业务的触礁埋下隐患。
例如秉承双核心战略与微软合作推出的天翼Live,希望抢占用户进入互联网的入口。但首先其定位在家庭客户还是商业客户或个人客户不明确;其次,定位在移动互联网还是传统互联网也不明确。
此后,由于手机侧客户端的普及速度慢,以及体验的不稳定,虽然推出了异网免费短信等策略,但与其发布时的万众关注相比,可谓是“门庭冷清”。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移动网络运营经验,中电信采用了模仿战略,而跟随者的“通病”是,虽然能够实现亦步亦趋,但在面向未来的业务领域,往往会被领先者进一步拉大彼此距离,这在中电信与中移动的竞争中也得以体现。
目前,中移动不仅在短信、彩铃、彩信等增值业务上获利甚丰,其还为增值业务的开发做了大量的预备工作,如收购凤凰网股份,入股浦发银行,打造手机阅读基地等等。中电信在此间的落后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而中电信具有“时间窗口”效应的无线上网业务,也由于基站压力大,以及对自身固移融合(主要是固话)构成冲击和替代等原因,慢慢由高举高打,转变为“雪藏”。今年4月,北京电信等地方公司重新推出无线宽带资费套餐,此项本在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业务经历了痛苦的嬗变。
双中心战略落地
尽管如此,双中心战略却一直被中电信所坚持。
双中心一直以来都是中电信最为激动人心的口号。这一口号促成了“天翼”发布时的产业链各方的支持。但双中心战略却遇到了一个悖论,就是一方面中电信较小的用户规模难以吸引大型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处于弱势的合作伙伴对中电信的助力也有限。也有突破这一悖论的办法,自web2.0概念风行以来,长尾的力量成为互联网创新的主力。现在,中电信看到了长尾。3月,中电信发布了天翼空间。
天翼空间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主要提供游戏、主题等11类应用产品的下载业务。据称,目前其可提供上千款手机应用下载,并在不断发布最新应用。此外,为了吸引更多开发者和使用者,天翼空间并没有采用绑定CDMA号码限定服务对象的做法,而是向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用户在内的国内全部手机用户开放其业务。
天翼空间虽然姗姗来此,但也“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此外,中电信同时发布了“天翼宽带”。业界称,至此中电信“天地一体、固移融合”的全业务形态初步成型。实际这一举措,可以说是中电信根据自身情况对此前无线上网业务的微调。事实上,业内多位专家都表示,3G时代,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产品和业务的竞争转向了用户体验的竞争,中电信未来的业务策略关键是做好用户体验。
市场 时长流量之争是伪命题
■通信产业报记者 吴磊
关键词
·时间
·流量
·用户选择
在3G正式商用一周年之际,中国电信逐渐放弃了原来标榜“明白消费”的按时长计费,转为流量和时长的双重标准。据悉,中国电信北京公司已从4月1日起正式商用的五档3G无线宽带套餐中,实行“时长+流量”双重计费标准。北京电信相关负责人表示,计费模式的变化是“综合考虑了3G无线宽带市场定位及同类产品定价等因素”。
中国电信在一年之后的改变,看似经过了长期的市场观察与分析,其实,计费标准的时长流量之争由来已久。据介绍,业内一般从客户感知、计费支撑、网络支撑、企业盈利等几个指标来判断计费是否合理。“显然,没有哪一个现有计费标准能够完整解决以上要求的。”电信专家刘滨锐表示。
刘滨锐强调,运营商要永远站在客户的角度来考虑什么是好的计费。简单可感的计费规则、一定服务质量下的低资费和便捷准确的账单应该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电信投诉的焦点之一就是GPRS查询实时与透明和套餐的价格。“所以按照何种方式计费并不是用户关注和感知的主要问题,而计费中的账单查询和资费合理才是用户诉求的关键。”黄立表示。
有网友笑称,中国电信从单一计费改为双重计费,不知道又要遭到多少“不明真相”的用户投诉了。
某业内分析师告诉记者,用户喜欢包月套餐,或者按时计费的需求,只不过是“清晰明白消费”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采取的模糊法则。流量的难以控制还表现在手机上。那么,中国电信此番推出时长+流量的计费标准,是否也是为了强推带有“断网”和计算流量软件的定制手机从而进一步掌控渠道?对此上述分析师表示“有可能”,但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电信即便想推定制手机,也不应通过增加用户认知难度的方式。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很多3G用户对中国联通基于内容的M/T计费很满意,并因此选择了联通的3G服务。“M/T计费的优点一是清晰可感,二是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的可能。”无锡联通集团客户部孙世超告诉记者。
据介绍,基于内容和客户属性维度是目前海外运营商流行的两种3G计费模式。“一种新的计费标准的推出,除了必须考虑用户的承受能力和使用感受,且需在未来能够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计费模式,进而催生新兴业务。”关于3G计费也形成了这样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