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09/8/5 07:40

中移动磨砺3G :TD成功能带来什么

IT经理世界  吴颖

“今天下班,我特地用XX公司的TD手机,做了一次客户体验,从公司出发,一直到30多公里始终保持畅通,一次掉话也没有,感到不错,看来网络优化已经开始见效,望再接再厉,继续努力。”这是中移动总裁王建宙发给分管网络建设维护的副总裁李跃的一个短信。自从TD网络大规模建设以来,李跃就经常收到这样的短信。王建宙在上下班的路上,经常会有意识地不断用TD手机打电话测试网络质量,一旦发现问题,就会立刻与公司主管领导沟通。而每次出差,他都会在全国各地随时对TD网络进行测试。不久前,他去乌鲁木齐开会,一下飞机,就与在另外一辆车上的同事同时打开了TD的视频通话,从机场到宾馆30公里,图象始终很清晰。就是在这一次次的测试中,王建宙亲身感受着TD的进步,也逐渐坚定了他的信心。

如今,中移动正在经历公司成立近10年来最严峻的考验:建设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无线通信标准TD-SCDMA,并携这一全球首次商用的网络与另外两个3G标准WCDMACDMA2000全面抗衡。对于中移动来说,承担TD,意味着其必将从2G时代的遥遥领先者,不可避免地为谋求成为3G时代的新领军者而努力。

2001年3月,TD-SCDMA被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技术标准化组织)接纳,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可商用国际标准。中国百年电信史上,出现了最值得庆贺的历史一刻。但那时沉浸在喜悦中的人们肯定没有预料到,TD-SCDMA的产业化之路要经过漫漫8年的抗战和煎熬。而从现在开始的商用化之路恐怕将比TD标准的通过和产业化还要坎坷和艰辛得多。

从2008年4月1日TD正式放号以来,关于TD的质疑和批评就从来没有断过。覆盖范围小、信号不稳定、掉话率高、缺乏特色业务等诸多问题开始暴露出来。今年年初3G牌照发放之后,关于TD在中移动整体策略中的位置的猜测异常激烈。再加上上半年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接连重磅出击3G战场相比,中移动显得格外谨慎,这就更加剧了外界对于中移动是否会全心全意运营TD的怀疑。因为从完全商业和市场的角度考虑,由最强大的运营商运营最不成熟的一个3G标准,符合政府主管部门的逻辑,但却未必是中移动的最佳选择。

单纯从一个通信标准的成熟度来看,TD无论是其技术本身,还是产业化程度都无法与另外两个3G标准相比。从WCDMA、CDMA2000 以及2G时代的GSMCDMA的发展历程来看,任何一个通信标准的成熟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根据以往的经验,一套系统从试用、商用、暴露问题、不断改进,到最终完善大概需要5~6年的时间,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但现实留给TD的时间绝不会有5~6年。即使把2007年3月开始建设大规模试验网也计算在内,TD的先发时间也仅仅只有不到2年。难怪王建宙会反复强调:“我们已经没有时间等TD自然成熟,因为竞争的市场是不会等的。”时间短对于中移动来说是个“要害”,但对于另外两家竞争对手来说,利用中移动网络和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时间窗口,尽可能地圈占用户,占据主动,却是它们抗衡中移动老大位置的重要策略。上半年,无论是中国电信还是中国联通都发动了启动3G市场的猛攻。特别是中国电信,据说“天翼”的市场推广费用就高达数亿元。

财务数据上的一些变化已经显示出新格局对于中移动的冲击。2009年第一季度的报表显示,中移动一向引以为傲的月均新增用户从2008年的732万下降到663万,而中国电信的新增用户不仅扭转了负增长,还出现了逐渐上升的态势。其在一季度的3个月里,月新增用户数分别达到了102万、170万和221万。仅仅一个季度的数据,还不能说这是一个转折,但却是一个信号。

对于中移动来说,比TD技术不成熟更难逾越的是心态上如何适应电信市场在3G时代到来后由单极向三极转变的趋势,3G时代中移动已经不太可能如2G时代一样处于绝对的霸主地位。在过去10年中,中移动的霸主地位无人能够撼动。2009年第一季度,中移动的营运收入达到1012.69亿元,同比增长9.2%;截至2009年3月31日,中移动的用户总数达到4.7716亿户。即使中移动的增速正在放缓,但其领先的优势仍然非常巨大。长久以来的行业霸主地位,使得中移动形成了“老大”的惯性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而TD目前的现实情况却要求中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平等的竞争者”的身份去向竞争对手发起冲击。据说,中移动副总裁鲁向东亲自去芬兰诺基亚总部游说这一拥有全球最多用户数的手机厂商加入TD阵营。王建宙本人近来每次与诺基亚CEO会面的主要话题之一也是TD。

在举国提倡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建设TD,不仅是一个市场行为,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和其他电信运营商相比,中移动的市场化程度之高和能力之强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新的3G之战中,却被装备了最不成熟的“武器”。

中移动现在要做的,是既要打赢3G之战,还要将这最不成熟的武器不断改良并发扬光大,这对于中移动而言,是一种艰苦而全新的考验。

在“确保TD必须成功”的前提下,我们无需再去怀疑中移动的诚意,因为无论对于王建宙还是中移动来说,即使面临再多难题,也绝无退路。

中移动:“超常规”备战3G

“建设TD,既要有超常规的速度,更要有超常规的方法。”这是中移动总裁王建宙接手TD-SCDMA以来最常说的一句话。在2G时代,作为中国电信运营行业的领导者,中移动大都按部就班,从容部署。因为即使其没有先发优势,也能后发制胜。但在TD运营上,作为“平等竞争者”,中移动竞争策略的核心就是“超常规”。

在业界,中移动总裁王建宙在面对媒体的时候一直比较开放。但是自从今年“两会”以后,他没有再单独接受过任何媒体的访问,而这一阶段又恰恰是TD发展最为艰巨的时刻。当TD二期建设结束,三期招标尘埃落定以后,王建宙终于再次面对媒体,并且一再强调,这次访问只讲TD。看的出,王建宙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他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写了好几页。关于目前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情况,他几乎都做了阐述。可以明显地感觉出王建宙在有意识地透露一种之前从未有过的信心。他第一次公开表示:“中移动对TD-SCDMA的规律性逐步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我们对TD的发展也越来越有底了。”他清楚地知道,要想让整个业界有信心,中移动自己首先要建立信心。

今年年初刚刚拿到TD牌照的时候,王建宙就曾表示:“中移动作为国内最大的运营商,支持自主创新的TD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从当初的表决心,到现在的“越来越有底”,王建宙的转变映射的正是TD的进展。

今年,中移动在TD上的投资将达到588亿元。中移动在内部下达了“死命令”:“到今年年底,无论如何,覆盖全国200个城市的TD三期网络建设一定要完成。”加上之前的两期建设,预计到2009年底,TD网络基站总数将超过8万个,实现网络覆盖238个地级城市的业务热点区,占全国地级城市数量的70%以上。而中移动的GSM网络经过13年的不断建设和扩容,基站总数也才41万个。中移动做过这样的统计,建设GSM的时候,每个城市平均一个月建设17个基站,而在建设TD的时候,一期时每个城市平均每个月建设169个,二期是154个。在GSM网络建设和优化的时候,从来没有过必须某个时间完成的死限(Deadline),但 TD的每期建设都有明确的时间表,并且绝无讨价还价的余地。“在中移动的整个发展历史上,从来没有像建设TD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次性投入那么多资金。在有些城市,我们用一年时间建立起来的TD网络规模相当于过去十几年建成的2G网络。” 王建宙感慨地说。

作为TD的建设者和运营者,中移动能让这个中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标准,在3G时代具有毫不逊色的竞争力吗?

催熟产业链

“目前发展TD-SCDMA最大的困难就是成熟度不够,包括系统、终端在内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还不够成熟。”一方面王建宙认为与另外两个运营了7、8年的标准相比,TD的不成熟是很自然的事情,另一方面他又反复强调,“别人成熟的产品不会等着TD成熟”,因此,如何加快产业链的成熟进度就成了中移动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

在2G时代,由于GSM网是全球最成熟、最稳定的标准,即使遇到一些问题,那些提供GSM设备的国际大厂商都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能力,因此更多的是靠厂商力量去帮助中移动解决问题。但是TD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除了TD技术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外,TD厂商的实力远远不如GSM的厂商。比如在最近三期建设中标的企业中,除了几个国际知名的厂商具备一些建设大规模通信网的经验之外,其他企业几乎没有建设大网的经验。终端的情况也很类似。目前参与TD较为深入的大多是国内厂商,一些国际厂商行动还比较迟缓。而国内厂商在资金实力、技术积累、尤其是3G产品的经验等方面与国际大厂商的差距非常明显。面对现实的产业环境和竞争压力,中移动只能也必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做很多本不是运营商“份内”的事情。网络部运维管理处经理杨林说:“现在不是讲责任分工的时候,我们没有人可以指望,必须靠自己,帮助设备制造商和终端厂商尽快成熟起来。”

按照国际通信行业的惯例,在一个新技术产业链成熟的过程中,运营商起到的作用大概在10%左右。但是,中移动在TD产业链中需要承担的责任要比这个比例多得多。例如有时候要帮助设备商设定非常细节的技术参数,甚至是非常底层的参数,这在以往是几乎不需要运营商参与的。据说,分管网络和技术的副总裁们会经常组织研发部门、网络部门、计划部门讨论ITU规范里提的某一条里具体规定的一个技术规范。另外,中移动还自己研发一些设备方案以解决TD面临的难点,然后组织设备厂家将这些方案转化成产品。像“以双极化天线为代表的小型化智能天线”、“RRU一体化智能天线”等已经在TD二期工程建设中应用。 “中移动也只有在承担TD建设的时候才会面临这种压力。”一位中移动员工表示。

再比如在优化工具方面的匮乏。在GSM网优化的时候,有很多专业的工具厂商会提供相应的优化工具。但是TD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以前可能几天完成的工作现在需要几个月才能做完,而且在准确性上也会降低很多。杨林说:“以前我们是用别人的工具,现在我们要拉着厂家的人,拉着我们设计院的人一起来研究技术细节,开发工具。”

另外,为了帮助产业链上最薄弱的终端尽快成熟,中移动投入6亿元建立了TD终端专项激励基金,与手机终端厂商和芯片制造商联合研发设计满足市场需求的TD-SCDMA终端产品。最终,有9个手机厂商和3家芯片厂商中标。在该项目中,中移动将提供总规模6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虽然分到每个厂商手里的只有几千万元,但对于整个TD终端产业却有着重大意义。中移动副总裁鲁向东表示:终端联合研发的合作模式是对以往合作模式的提高和深化,将为TD-SCDMA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合作伙伴的积极响应,显示了产业链对TD-SCDMA产业化发展的信心。中兴通讯手机事业部产品总经理罗忠生认为:“中移动规范了整个TD终端的发展方向,即‘旗舰宽带互联网手机’和‘低价3G手机’,这使得手机厂商的方向更加明确。另外,这项基金也推动了整个业界的热情。”宇龙酷派品牌总监古勇对于这一基金的观点是:“这表明了中移动的决心,也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当然,资金上的支持也是很现实的。”而王建宙表示:“中移动通过联合研发的方法,把我们的激励资金注入到产业中去,是走出了一条新路,我们还会将这一方式继续下去。”

“这是脆弱的TD产业链逼着我们这样做。”一位中移动员工说,他的话中透着些无奈,“接手TD的时候,我们知道会很难,但没有想到这么难。”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