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城市作为有线网络的有效补充和第五城市基础建设,只要结合实际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和切入点,就能走向成功。厦门新型无线城市不仅在中国无线城市建设中掀起了TD热潮,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建设无线城市提供了借鉴。
城市中,一张无处不在的庞大网络,让身处城市的每一个人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奔驰于信息高速公路、用手机遥控工作和生活……这就是无线城市打造的无线空间。
有人认为无线城市在发达国家尚无成功案例可参考,在通信业起步较晚的中国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小。更多人则认为,无线城市作为有线网络的有效补充和第五城市基础建设,只要结合实际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和切入点,就能走向成功。
世界无线城市建设之痛
正风起云涌的无线城市在全球受到多方推崇,但其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2004年7月,美国费城首次提出由运营商自营自建的Wi-Fi802.1lb“无线费城计划”,但因发展速度过慢、运营成本过高等问题而终止。
2008年6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也因财力不足取消由政府独立运营的无线城市。
如今中国台北无线城市运营商正经受着每月1000万新台币巨额亏损的煎熬。
新加坡将无线城市定位于“第五公共事业”,政府给予财政支持,然而模糊的商业应用模式却为其未来命运打了问号。
似乎无线城市的发展正陷于尴尬局面。
纵观全球无线城市从概念到现实的探索过程不难看出,建设运营模式才是发展的瓶颈,上述几类主要运营模式都隐藏着不稳定因素。
政府买单模式以“第五类公共设施”为定位,虽在一定程度保证了市民享受免费和低价,但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运营商自建自营(即自由市场模式),运营商基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后期维护的压力,在权衡投入与产出过程中难免产生消极情绪,也难以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政府与运营商合作模式被较多地采用,政府作为最大用户保证运营商基本收入,然后将网络资源免费或低价格提供给广大用户,但因为没有固定的合作机制,导致了政府监督乏力和重复建设。
实践证明,无线城市建设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忽视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任何一方去孤军作战,都可能以失败而告终。无线城市如何让政府、营运商、服务商、社会民众多方受益?如何实现国家信息化战略真正发挥无线城市的强大信息化功能?如何获得持续的资金来源?无线城市的发展和生存必须依赖于科学、健康的商业模式。
无线城市建设虽然面临诸多困境,但其在政府、经济、社会、民生承担的重要职能以及城市数字化、城市信息化发展成为必然方向之时,无线城市仍然被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所关注并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目前宣布建设无线城市的数量已达10多个,各省、各地区在无线城市建设中呈争先恐后的赛跑态势。厦门作为中国首个TD无线城市建设的成功,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眼球。
无线厦门的成功之道
2008年9月,“厦门无线城市”网络正式开通,厦门作为第一个试水新型无线城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典范,成为全球瞩目的“城市信息化明珠”。围绕“无线政务”、“无线产业”“无线生活”三大领域,无线信息化应用到政府工作、企业运转、群众生活等各个方面,手机看“两会”、实时监控、老弱看护、噪音监控、路况直播等一系列创新业务层出不穷,中国首个3G无线城市蓝图变成事实。
厦门无线城市建设缘何取得成功?简言之,缘于厦门打破常规,创新开启并应用了“政府+运营商+服务商”的模式。
厦门信息产业局童平平介绍,厦门从立项的时候,就认真总结了国际无线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把重点放在解决运营模式这个难题上。为此,厦门无线城市建设制定了三个原则——“投资市场化、技术多元化、资源节约化”。福建省通信管理局也把TD-SCDMA发展纳入工作重点,并开展专题调研,加快其网络建设和业务应用。自始自终,福建、厦门各级政府在市政规划、基站选址、管道建设、电力引入、政府和行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无线厦门”的成功,归功于政企携手支持TD发展。由深圳融创天下围绕TIVC流媒体核心技术所打造的T3系统与TD无线网络的融合,使“无线厦门”作为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集群,走上一条“政企携手、共建共赢、自主创新的”TD无线城市之路,开创以通信模式建设无线城市并取得圆满成功的先河。
政府、运营商、服务商多方受益是无线城市成败的决定因素。在厦门新型无线城市建设中,政府与移动运营商、平台服务商、主流通信设备商有效合作,降低网络建设的周期和成本、提供可靠的服务和质量保证,赢取市场。
一方面,政府节约直接投资,通过与移动运营商、平台服务商的持续合作,最大程度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并享受无线政务的应用、提高政务效率;
另一方面,给电信运营商带来全新发展机遇,更丰富实用的电信增值服务和无线多媒体增值业务为大众广泛接受应用;
第三,聚合相关产业链如内容提供商、动漫、游戏、安防等的发展,刺激带动GDP增长,并提供可观的就业岗位。
据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介绍,围绕“无线政务”、“无线产业”、“无线生活”三大领域,无线信息化应用到政府工作、企业运转、群众生活等各个方面。不断完善的无线网络建设面向政府、企业、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通过公共安全、公共监控、应急联动等应用打造高效政府,改进公共服务;通过移动销售、电子商务、交通物流等应用丰富行业应用,优化投资环境;通过城市资讯、休闲娱乐、生活学习等应用构建和谐社会,消除数字鸿沟。
据融创天下总裁江小军描述:“无线城市计划不仅提升了政府管理水平、方便了市民办事,也大大促进了厦门移动3G业务发展,从厦门移动提供的开通前后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相同时间段内的数据卡用户在开通后增长了21倍、数据卡流量增长了38倍;与此同时,无线城市的开通运营,也带动了厦门3G产业的成长和发展,为本地终端厂家、游戏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环境。”
新型无线城市模式
中科院研究院、电信专家侯自强认为:“无线城市依靠政府资金只能维持少量热点地区,不可能维持大规模提供免费服务;收费服务的用户发展速度慢、项目耗资过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长期亏损难以维持;由于对技术的局限性认识不够、当初对于得到所需覆盖,需要的AP的数量估计不足,在实施中遇到很大困难”。
新型的无线城市建设由政府牵头,承担推广使用与发展方向引导的责任,尤其是在发展初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首先,借助扶持政策,为运营商和运营服务商创造方便条件。
其次,由政府协调与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矛盾,明晰产业政策,统一运营无线城市的相关基础设施,以优化资源使用效率,保证整体服务质量与合作效率,摒除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现象。
第三,政府积极推动市场化运作,探索无线市场新模式,从更高层面上考虑无线城市的发展问题,并在无线城市具体应用方面、技术突破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一言以蔽之,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企业参与,联盟推广,行业突破,区域展开”的方针,充分解决各种技术难关,有效突破目前困难与瓶颈,正是新型无线城市的成功之道。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厦门无线城市建设起点高速度快,得益于国内相关专业领域核心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TD试验网建设作为一个支持民族创新的实验项目,在交换设备与手机终端、网络布局与组网方式、工程设计与安装调测等各方面,都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可借鉴,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全新领域。厦门TD无线城市的成功建设,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在应用上的重大突破。
国外普遍采用的WIFI和“WI-FI+WIMAX”无线城市技术应用方案,传输距离短、热点少、覆盖面窄等先天劣势和技术短板突出,投资很容易变成包袱,而TD无线城市方案就没有这个问题。
融创天下总裁江小军介绍:“是TD与信息源技术TIVC压缩编解码传输的有机结合与完美协作成全了厦门这颗‘城市信息化明珠’,厦门无线城市是全球第一个真正基于TD-SCDMA网络的新型无线城市”。首先,它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3G标准TD-SCDMA;另外,它整合TD-SCDMA/HSDPA网络和TIVC压缩编解码传输技术,网络和系统有效集成;三是可漫游,随时随地畅享原城市高速无线互联;四是实现了无线城市应用移动化,电脑、手机、无线移动终端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