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市场
2009/4/21 09:25

3G的杀手级应用离我们还有多远

IT168  

随着4月5月,三大运营商的相继3G放号。3G时代已经切切实实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一时间不少人觉得,打打视频电话,就是3G了;也有人认为,给笔记本装上个3G的移动上网卡,也3G了。其实,这些都不是3G的杀手级应用。那么,3G的杀手级应用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这个问题被讨论过很多次了。3G,相对于2G,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带宽的提升。数据业务替代传统语音业务,成为移动领域的主导,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人们公认的是,由于带宽的提升而成为可能的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会是3G的杀手级应用。一切关于这个方面的设想,已经很多了。比如下班地铁上,在手机im软件和朋友争论一番,再手指一挥,订好最终决定的餐厅,并用在线地图引导大家前来。又如身在旅游胜地,和家人来一次如身临其境的视频通话,再及时的把周围的胜景图片上传给大伙分享。或如随时可以享用的在线图书,音乐,电影大餐。

或许很多人已经开始这样幻想了,但或许,这样的日子还不会那么快的到来。因为我们还有很多的问题,等待解决,这里主要谈谈终端的问题。

刚才说到给笔记本(或netbook)装个3G上网卡,不是3G的杀手级应用,为什么? 用笔记本的大多数场合,目前有wifi足矣。国内的大部分城市,wifi的网络都已经铺开,很多地方如咖啡馆也有自己的小局域网。wifi相对于3G,带宽其实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基站的切换过于笨重,无法做到无缝切换。这样导致的结果,是wifi不能用于持续移动的场合,比如步行中,或地铁,公交等(其实有公共交通的解决方案但成本太高),但如咖啡馆,图书馆,酒店等相对静止的使用场合,是非常合适的。而笔记本的移动特性,也相当适合wifi,笔记本(或netbook)能提供较大的屏幕(7-14寸),但laptop的形式决定了其并不适合移动中使用。一句话,笔记本还不够便携。

这方面,更便携的设备是手机,以及mid。我认为,这两种设备,才是3G应用最合适的承载者。而mid因为便携的同时,屏稍大一些,能带来更好的互联网体验而更被看好。但目前来说,除了联通的wcdma有丰富的水货手机终端外,td跟cdma2000的手机终端,目前都处于极度贫乏状态。mid更是刚刚起步。这类便携终端设备的匮乏,导致3G目前有网也无法用。这一问题,在3G产业链整个铺开以后,会逐渐得到解决。

另外一个问题是设备的功耗问题,相信不少朋友还记得td去年测试的那些电老虎。当然,现在情况好多了,但并没有到解决的地步。手机方面,因为3G的带宽增大,必然会用到更高频的cpu来处理基于更大吞吐量的应用,功耗相应的增加,一般3G手机在普通使用情况下,也通常都只能用1到2个白天,方便性大打折扣。而mid的情况更惨一些,mid是intel提出的概念,最早是基于x86的,而x86的功耗离arm相去甚远,一般3到4个小时电池就耗尽了,即使现在有一些arm mid的概念,但功耗方面依然是一大问题,谁也不愿意愉快的网上冲浪因为没电而无情被打断。这一问题随着cpu和ram等制程进步,会逐渐好转。

接下来说软件,软件可以说是3G应用的核心。而显然,这个核心的平台现在还没有被建立起来。电信和移动现在所推出的,只有上网卡的业务。可能下一步比较现实的是视频通话。很多其他的数据业务和与之匹配的终端软件,都还看不到苗头。

一些现在能做的事,是安装一些常用的网络软件(一般需要智能手机)如qq等,另外就是通过浏览器访问一些在线的功能。这两种方式,相对edge,除了速度快些,没有特别多优势,且目前都有各自的缺陷,qq这类胖客户端软件,整合固然够好,但需要适应众多的平台,开发周期长需要人力多,一般只有大公司能搞,一般的小软件很难兼顾很多的平台,容易导致软件不够深度,够不上杀手级。而浏览器上的在线功能,pc上的一些杀手级门户,大众点评,淘宝等,由于与手机的整合不佳,在手机上的使用感受,很难与pc上相比,易用性很差,导致用户并不如pc上使用那么多,当然,这也有当前网络带宽的影响了。

这两种应用模式,其实都不符合当前软件的进化模式,基于云计算的web服务。云暂且不提,那是服务器端的进化,说说web服务。包括iphonegoogle的market,其实更多的也只是单机或胖客户端式的应用。这些不应该是3G时代软件应有的形态。移动领域,或者说是嵌入式的软件架构,通常落后于桌面领域很多,看看还在刀耕火种的MTK那些feature phone就该知道。但是一些新概念也并不是没有。我们可以关注下Android这一平台,熟悉Android开发的人应该了解,Android中有service这一概念,跨进程提供一些功能,谓之服务,并可以方便的替换系统原有的服务。它的底层原理是一套IPC(进程间通信)机制binder。其实我们看看一些新的智能手机平台,不乏基于binder或者dbus这样IPC机制的架构。本地IPC通过一些扩充,扩充RPC(远程过程调用),也就是web服务的基础了。试想Android无缝的处理本地和远程Service的情况,试想一个应用整合这样两种Service,能本地支持的任务,本地完成,否则远程完成(或下载远程组件,变成本地组件),从应用或用户的角度来看,完全透明无缝。这样的整合,才是杀手级的架构。其实这样的概念,也是微软的.net提出时的构想,只是当时稍微超前了。目前.net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也正带着这样的架构,铺开到移动平台(compact, micro framework)。但这样的整合架构,当下在pc上也还没普及开,移动领域虽渐渐追赶上来,但铺开也会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3G的应用软件,暂时还是会停留在前面提到的两种模式。

另外,如果说3G除了带宽之外的另一个优点,那就是网络传输的时延有所进步。这个是gprs/edge所不能比拟的,一些对网络时延要求稍微高些的领域,比如,网络游戏,可以慢慢渗透到移动领域来了。这个方面目前几乎是空白,除了一些休闲游戏。随着3G铺开这个方面可能会很快发展起来。

本文只简单分析了较有特点的地方,总的来看,3G虽然来了,但终端方面落后网络还是挺远,一些尝鲜的人,可能能体会到“无处不网”的些许快乐,但真正意义上的3G生活,还远没有到来。仍需要软硬件厂商,以及众多开发人员的大量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1年到2年后,3G会真正带来一些更有特色,更革命性的东西。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