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发起太阳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最终没有如国内光伏企业所希望的那样,只是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警告。昨日,欧盟关于此事的正式通知已于9月6日上午发出。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由于欧洲市场一直是中国光伏企业最主要的销售市场,占据了中国光伏产业全球销售格局近八成。因此此案一旦确立将对中国光伏产业造成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最大
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
生死
中国光伏产业出口有八成销往欧洲,一旦立案将对中国光伏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停产
在四川今年1-7月,我省多晶硅行业工业亏损2.0亿元,产销率仅为86.59%,多数企业停产商务部
伤害中欧双方产业的利益
正在产业“寒冬”中煎熬的光伏产业又迎来雪上加霜的打击。9月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
对于这份公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公开表示,尽管中方多次呼吁通过磋商合作化解光伏产品贸易摩擦,但欧盟委员会仍执意发起反倾销调查。中方对此深表遗憾。沈丹阳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滞缓,各国光伏产业都出现了企业经营困难,破产倒闭等现象,中国也不例外。目前,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欧光伏产业更是一种相互依存、互利合作关系。限制中国光伏电池产品,不仅伤害中欧双方产业的利益,也将破坏全球光伏产业和清洁能源的健康发展。
光伏企业
欧盟反倾销早诉毫无根据
而国内光伏产业龙头英利能源则在第一时间发布声明称,欧盟委员会今年7月份收到的针对中国太阳能产品的反倾销申诉毫无事实根据。英利能源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苗连生则称:“我们将密切配合欧盟委员会的调查,证明中国光伏企业在欧洲不存在倾销行为。”
“我们仍将继续集中精力,以研发投入为基础,生产有竞争力的优质产品。作为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球化公司,我们一直严格遵守国际贸易惯例的最高要求,并且我们的融资渠道和成本结构也是完全公开、透明的。”苗连生说。
影响
光伏企业或致毁灭性打击
尽管刚刚在去年遭遇了美国光伏企业的“双反”申诉,但对于中国光伏产业来说,美国与欧洲的反倾销调查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欧洲市场一直是中国光伏企业出口海外最为主要的市场,占据了整个光伏产业全球销售市场近八成的份额。在去年面临美国的双反调查时,不少光伏企业都表示影响不大,因为其主要出口市场在欧洲。而在光伏大省的四川,不少企业的主要出口市场也在欧洲。“目前公司的主要市场还是以欧洲和一些新兴市场为主,在美国市场的份额并不多。”天威新能源首席技术官张凤鸣对本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此案一旦确立将对光伏产业出口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四川本地光伏产业多数停产
事实上,在反倾销案之前,光伏产业已经陷入“寒冬”。四川省经信委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国内多晶硅市场呈弱势徘徊的局面,价格继续弱势走低。7月中上旬,国产多晶硅价格维持在15万~17万元/吨。到了下旬,国产多晶硅再次下滑至14万~16万元/吨。而在四川,今年1-7月,我省多晶硅行业工业总产值7.39亿元,工业销售产值6.4亿元,利润亏损2.0亿元,产销率仅为86.59%。多数企业停产,即使在生产的企业也呈现增产不增收的局面。
而一旦欧盟此次反倾销案件成立,无疑是对已经深陷寒冬的光伏产业的又一重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这个影响会相当大,我们很多企业面临着不仅是亏损,而且可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中国光伏业如何绝地反击?
目前,欧洲是全球光伏产品的最大市场,也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2011年中国光伏电池对欧出口金额204亿美元,约占同期该产品出口总额的73%。一旦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中国光伏产业将遭受灭顶之灾,竞争优势不复存在,约30万从业人员将受冲击。
业内人士指出,欧盟对中国光伏组件反倾销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行为。据了解,中国制造太阳能电池板所需的原材料、技术及设备大部分是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仅从德国就进口价值3.6亿美元的银浆,进口多晶硅更是高达7.64亿美元。近年来,中国累计从德国和瑞士等欧洲国家采购约108亿元的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