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网信办获悉,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创新发展和规范应用,网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持续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工作。截至今年11月1日,累计有611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目前,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还存在跨场景适配弱等问题,亟需强化平台合作,打通交互能力。
各地纷纷落地人工智能服务备案
目前,多地正积极推动生成式AI服务备案的本地化落地,形成“多点开花”的格局。以北京为例,作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高地,截至2025年11月12日,北京市新增20款已完成备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累计备案数量达183款。这些服务覆盖智能客服、内容生成、教育辅助等多个领域,既包括头部科技企业的标杆产品,也有中小创新团队的特色应用。同期,上海新增9款备案服务,累计达115款。上海备案的服务聚焦金融、医疗等专业场景,例如某银行智能投顾助手、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体现了“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
跨场景适配弱等问题依旧存在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仍面临多重挑战,尤其在用户体验与数据安全层面。
其一,跨场景适配能力较弱。目前多数生成式AI服务聚焦单一垂直场景,当用户需求跨越多个场景时,服务的响应准确性、上下文连贯性显著下降。例如,某用户尝试用同一款AI工具既生成商业计划书又分析财务数据,可能因模型训练数据的场景局限性,导致后者的分析结果出现偏差。“单场景强、多场景弱”的特点,限制了生成式AI在复杂需求中的实用性。
其二,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不完善。部分服务在数据采集、存储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用户信息明文传输、授权范围模糊等问题。例如,某些面向C端的智能助手在调用用户历史对话记录优化模型时,未充分告知数据用途;而B端服务若对接企业内部数据库,若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可能引发商业机密泄露风险。
强化平台合作,打通交互能力
为破解上述难题,业内正探索通过平台合作与生态共建提升服务能力。其中,强化不同平台间的交互打通成为关键方向——通过技术接口的开放与资源共享,让人工智能服务像“水电”一样融入各类应用场景,真正实现“随处可见、随时可用”。
例如,小米宣布其应用商店已完成与腾讯官方智能体平台“腾讯元器”的能力对接,成为后者接入的首家智能手机厂商。此次合作中,小米手机用户可直接通过系统级入口调用腾讯元器上搭载的智能体(如日程管理助手、旅行规划师等),无需额外下载独立应用。
类似的模式正在行业内复制。例如,部分智能音箱厂商与教育类AI服务提供商打通API,使音箱既能完成基础语音交互,又能根据学生年龄、学科需求调用定制化的学习辅导功能;电商平台则联合供应链管理AI,为用户提供从商品推荐到物流跟踪的全链路智能服务。实践表明,当平台间打破“数据孤岛”与“技术壁垒”,生成式AI的服务边界将被极大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