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7月15日专稿(蒋均牧)华为周二携众多产业伙伴定义并发布TDD+解决方案。作为4.5G的核心,TDD+不仅将填补5G到来之前的技术空窗、提升网络体验,还有助于运营商把握时代机遇、为创造新价值提供平台。
填补技术空窗将与5G并存
据全球移动设备供应商协会(GSA)统计,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有393家运营商在138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商用LTE网络。LTE流量增长正不断加速,日韩等发达市场已占移动宽带(MBB)总流量的70%。与此同时,随着移动的联接方式愈发多元化,预计数据流量的规模爆发将对运营商网络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

TDD+启动仪式
4G网络容量虽然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被超越,但在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规划中,5G技术将会在2020年上市并逐步商用。因而4.5G成为行业普遍认可的解决之道,其作用相当于3G到4G演进中的HSPA/HSPA+,将填补未来5年的“技术空窗”。
TDD+正是面向4.5G的核心技术。相比5G在空口技术上的革命,TDD+属于4G/TD-LTE的全方位平滑演进,可以在最大限度利用并兼容现有网络和终端设备的基础上大幅提升用户体验。基于更高频谱和多天线技术,TDD+实现了对4G频谱利用率5倍的提升。伴随新频谱的发放和无线基站的大量建设,TDD+将有效应对网络需求10年百倍的增长、支撑未来80%的新业务场景。
也正如HSPA+目前仍在全球范围内与LTE并存,TDD+立足4G/TD-LTE持续挖潜,将会在sub-6G频谱与5G长期共存——率先带领无线体验进入xGbps时代,并保证sub-6G频谱以5G的10Gbps体验为目标长期演进。
系统化提升无线体验
在中国移动等产业力量的推动下,TD-LTE获得了全球规模商用,占全部LTE网络的13.7%和全部LTE终端的37.1%,用户规模也已达到2亿。
在现有网络架构上升级,将最大化保障运营商现有网络投资。华为TDD+解决方案通过一系列基于TDD架构的创新技术,充分发挥了高频谱价值并继承TD-LTE在多天线方面的优势。

华为无线产品线总裁汪涛发表TDD+主题演讲
更多先进无线技术将会应用于TDD+,例如大规模多入多出(Massive MIMO)、高阶的调制编码方式、大量用户的波束赋形(Beam Forming)技术等。多天线技术依赖于无线信道尤其是上行无线信道的反馈,在诸多新的空口帧创新技术中,TDD帧结构已经非常接近MIMO和波束赋形技术的最佳状态,在后续的技术演进中将得到继承。
TDD+解决方案是面向5G体验演进的巨大解决方案包,比如分布式多入多出(D-MIMO)能够最大化利用现有射频设备,通过协同式多天线达到对频谱资源的复用,可视为行业主流对非标分布式多天线技术的一种回应。此外还包括上行数据压缩、上下行高阶调制方式、超大规模的VMIMO和多用户波束赋形等。从技术角度来看,相比之前零散见到的一些技术点,华为此次推出的TDD+是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解决方案。

日本软银高级总监北原秀文介绍软银TDD+演进
助运营商创造新价值
工业4.0掀起传统行业重构潮、物联网数以千亿计的庞大市场正在形成,加上逐渐普及的虚拟现实,新的无线业务不断涌现。除了传统基于手机的移动宽带新业务,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机器人、无人机、车联网等业务相继爆发,为运营商寻得新的收入增长点和商业模式供了绝佳机会。
然而,现有网络的性能成为了这些业务未来成长的瓶颈——智能机器技术的进步有赖于运算视觉、传感器大数据、环境建模等多种技术的进步,更为高端的智能运算主要利用共享的云计算,在车、机器人等移动场景下,对于无线数据连接的依赖就像动物对神经的依赖一样。
TDD+解决方案及其支撑的4.5G,利用更高更宽的频谱、更先进的多天线技术,以及优化的无线帧结构,提供高达xGbps高峰值和10ms级别低时延的链路。更高的峰值带宽和低时延意味着环境信息、指令在终端和云端之间的快速传递,使得智能机器更加“聪明”。
作为一个广义概念,物联网除智能机器外。更多地包含了可穿戴设备、家用电器、测量仪器、传感器等海量设备的接入需求,它们对网络的要求不在带宽而在联接数量。为应对这方面的挑战,业界有窄带LTE、分布式自组网等多种技术。而TDD+利用MTC(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技术不需增加新频段、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联接海量的“窄带”终端;而且依赖运营商级的网络联接,可靠性上亦高于“非授权频谱”的自组网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