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峰度夏在即,面对能源需求巨大且高度依赖外电的上海,有效应对保供调峰挑战至关重要。上海铁塔正创新探索虚拟电厂运营模式,为城市能源安全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通过参与平台接入和入网测试认证,上海铁塔成为首批28家虚拟电厂运营商之一,并获得上海市电力负荷管理中心颁发的虚拟电厂接入证书,于1月7日被上海市经信委认定为2024年上海市虚拟电厂创新示范单位,为虚拟电厂业务发展奠定基础。


资源禀赋,探索参与“虚拟电厂”运营
虚拟电厂是什么?虚拟电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电厂,不依赖传统的集中式发电设施,而是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聚合用户侧可调节资源。相对于传统电厂,它是一种规模化、常态化、精准化的调控,对信息通信技术、量测控技术都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调控手段也是更智能、更先进。
为了加强虚拟电厂的规范运营,上海市在2024年12月发布了《虚拟电厂接入技术要求(试行)》《上海市虚拟电厂入网测试认证方案(试行)》《上海市虚拟电厂运行效果评估方案(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涵盖了接入原则、数据交互、调节性能、安全通信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自2021年以来,上海铁塔利用基站备用电池的冗余部分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参与虚拟电厂的运营。同时,在摸清家底过程中,上海铁塔积极打造“数智化”基站,有效提升维护水平。




通过深度参与“虚拟电厂”运营,一定程度缓解了国网上海电力公司夏冬两季用电高峰时电力保供压力。目前,上海铁塔的通信基站累计参与虚拟电厂虚拟电厂响应46次,响应量累计78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量624吨,服务上海市整体的电力保障,彰显“国之大者”使命担当。
数智赋能,支撑虚拟电厂体制机制完善
事实上,虚拟电厂对量测控技术提出更高要求。为此,上海铁塔打造“可信数据”基站,通过程“交叉验证+现场勘察”相结合的方式,取代早期通过人工进行信息核对;其次采用“剥洋葱”的方式,协调FSU厂家、电池厂家,使所有的关键动环参数全部可获取、可设置;再次通过“远程放电”模式,完成对基站备电的精准核容,实现远程对基站的充放电控制。

面向未来,上海铁塔在推进虚拟电厂规范化、规模化和可持续化发展过程中,挖掘潜在负荷侧的通信基站储能电池参与虚拟电厂的解决示范,下一步持续从自有资源横向复制到其他社会资源的能力输出,助力上海市进一步完善虚拟电厂的体制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