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IMT工作组第50次会议中,全球6G标准化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本次会议确定了6G最小技术性能需求草案,在技术评估指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共识,为后续的6G候选技术方案提交和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中兴通讯首席标准专家周栋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深入探讨ITU在6G时代的工作与前景。
【问题一】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ITU在塑造全球统一的6G愿景和技术框架方面发挥着怎样的核心作用?ITU所描绘的6G愿景与5G相比实现了哪些根本性的跨越?
ITU致力于推进国际合作,以确保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得到合理、公平、有效和经济的使用。其下设的IMT工作组负责全球6G愿景的顶层设计和全球统一标准的协调。2023年发布的《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是指导全球主管部门和产业界关于6G需求与愿景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系统性地定义了6G的六大典型场景和十五个关键性能指标。
在频谱资源这一战略性领域,ITU通过更新《无线电规则》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频谱规则基础。2025年生效的新版《无线电规则》为未来6G技术在中频段(如6425-7125MHz)的研发和部署提供了频率资源保障和国际法规依据,这将有力推动全球6G标准化进程和技术创新。
ITU为6G设定的愿景可概括为“一极致,三融合”。“一极致”指的是将5G原有的连接能力推向极致。ITU定义的性能指标要求6G在频谱效率、用户速率、区域容量等关键指标上实现大幅提升,例如峰值谱效提升为5G的2倍。“三融合”则构成了6G最革命性的特质,通感融合、通智融合以及天地融合。
未来的6G网络将通过网络自身嵌入的感知能力,可以像雷达一样感知环境;通过深度融合的AI能力,能够提供智能化的资源分配和信息服务。而天地一体化将确保未来能通过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的统一构架获得连续的连接服务。
【问题二】在ITU的总体框架的指引下,本次IMT工作组(WP 5D)在6G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哪些具体进展?
ITU关于6G的系统性工作正在稳步推进。WP5D于2024年2月正式开始6G(IMT-2030)最小技术性能需求的研究,本次会议上6G标准化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IMT-2030最小技术性能需求》工作文件正式升级为“新报告初步草案”,这标志着全球6G技术规范制定进入下一阶段。该报告首次系统定义了人工智能、能效、感知等关键能力的技术基准。WP5D计划将于下次会议最终确定这项影响未来十年全球通信发展的核心技术规范,为后续的候选技术提交和技术方案评估奠定基础。
6G技术评估指南方面,着重研究了能效、定位、感知等新指标的评估方法,并讨论了相对应的评估参数配置、网络拓扑以及信道建模。总体来看,IMT-2030技术指标和评估指南的制定正按计划进行,虽然讨论中难免存在分歧,但与会各方坚持维护全球统一标准的原则,在大部分议题上取得了共识。
【问题三】在推动6G从愿景走向落地的过程中,ITU及全球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6G标准的全球统一是最大挑战之一,尽管ITU已经为6G描绘了清晰愿景,但在具体技术路径上,全球庞大的产业力量需要进行高效的协同。ITU正积极推动各国主管部门、产业界和学术机构等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从规则制定、频谱和技术协调等方面,积极凝聚共识,降低未来标准分裂的风险。
6G引入的复杂新功能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技术成熟度、能效以及对网络复杂度的控制,都将直接影响6G的商用进程,需要全球产学研各界的持续共同努力。
作为全球移动通信标准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中兴通讯高度重视并深度参与ITU与3GPP的 6G标准工作。在ITU构筑的6G宏伟蓝图下,中兴通讯聚焦6G关键领域,攻坚核心技术研发,积极参与频谱协调与标准制定,推动全球产业协同,致力于成为将未来愿景转化为现实应用的关键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