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强省、南北差距大”的基础性经济因素,必然现实投射为各级政体的利益格局,进而衍生并放大着充满矛盾的广电行业特征;同时,庞大的经济总量和明显的发展机遇,意味着突破与跨越,使或明或暗的市场竞争极为激烈!
难道大家不知道整合的好处?不知道规模经济的规律?不可能!但仅仅通过行政手段就是行不通。尤其在江苏,区域经济差异把“四级办台、条块分割”的广电行业特征加倍放大,台和网的资产都是各地各级政府、广电人那么多年拼搏、积累起来的,突然凭借一纸文件就要拿走,谁愿意?
更何况,强劲的江苏地方经济,就是各市乃至县的强势话语权。
从南京广电集团董事长调任省网公司董事长,陈梦娟经历了不同的视角,“大家开始心理上有障碍,这是事实。一则发展有快有慢,比如整合前南京的基础网络质量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而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网络还在吃十年前的老底子;二则全国别的省区也在搞整合,既有先进经验,也不乏教训,大家都想通过整合活得更好,而不是空转和空耗。”
实际上,单纯的网络资产和网络公司运营差异还不是最关键的,广电既有体制下事业与产业的错综关系,才真是一个难题!
“从省里领下任务的那一天起,我基本上就在各个市之间折返跑,算下来少说也有30000 公里了,”吴经起笑言,“摸了一圈情况后发现,各地、各级广播电视网络多为事业单位,具体形态更加复杂——有的局台网合一、有的网台合一、有的广电网络是电视台的一个部门,有的实行事业财务制度、有的按企业财务制度运作,有的是纯广电资产、有的已引入外部资本,外部资本中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
纵然,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和广电体制改革均给出明确政策导向,即“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网台分离”,但具体到操作层面,事业与产业的关系怎么摆?非此即彼的对立肯定不对,但和谐推进的路径在哪里?通过产业做大带动事业做强,又如何在体制设计的层面给予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性安排?
针对这些矛盾,省网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委副秘书长姚晓东率领省委调研组在全省调研时就设下两条底线,“第一条是‘三个不能’,即不能搞强产业、削弱事业,不能搞强市场、削弱服务,不能搞强省级、削弱市县;第二条是坚定地站在市场经济层面,按市场规律办事。”这两条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成为指导全省广电网络整合的基本原则。
从字面上看,这两条底线不乏矛盾。但矛盾意味着对立统一,不能也不应该见到矛盾躲着走。中国改革开放30 年以来,大大小小的矛盾不断,计划与市场、事业与产业、中央和地方等等不一而足,其实质都是一样的。既然改革开放能取得巨大成功,市场经济前提下的省网整合在理论和操作中也一定能找到出路!
这里还有必要点出的是,就在江苏省网整合的身侧,尤其是近两三年内,以信息化为疆域、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力、以宽带互联网和IPTV 为业务龙头的竞争之火弥漫冲霄!
“站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从2004 年第一个整合文件开始,就明确指出广电省网整合目标之一是推动‘数字江苏’建设、构建全省信息化发展的新平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吴经起对《中国数字电视》强调,“这不仅是广电的行业视野,而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视野。这一点,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等部门在认识上也高度一致。因为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通过信息技术对门类繁多的第三(服务)产业进行改造,才能从根本上有助于促进全省经济的结构转型!”
但回归市场竞争层面,一个残酷事实是,电信运营商已成为信息服务业的龙头——《2008 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8 年江苏全省电信业务总量达1453.9 亿元,同比增长20% !虽然移动通信业务的占比较大,但仅就固网而言,电信运营商由于体制和机制的领先性,对广电网络的比较优势亦很明显。一个激烈竞争的实例是,2009 年3 月初,尽管运营资质尚未厘清,但凭借完全市场化的营销推广,江苏全省IPTV用户已经突破32 万户,且增长在不断加速……
显然,从社会经济结构到行业组织特征,从文化及广电体制改革到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从宏观信息化国策到微观市场化竞争,江苏省网的整合都面临极大挑战。与此同时,地域经济的强势,又为数字广电带来更多资源和机会,进而带来广电在政经大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的可能。
江苏广电人,如何破解“省里与地方”、“事业与产业”、“体制与机制”、“公权力与资本”、“信息化与三网融合”等一系列重大命题呢?
破僵局与立新局
整合的进程就是改革的进程,锐意进取、打破僵局,巧妙重组、大胆部署,江苏省网新格局的确立过程充满坎坷,令全国很多同行感到震撼。
“江苏的整合模式令人感到震撼”——这是2008 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数字电视》在多个行业公开论坛、私下聚会上屡屡听到的评论,发言者不乏兄弟省市的广电领导和网络公司老总。所谓“震撼”,即“为不可能为之事”。
“其实,如果仅仅就整合谈整合,江苏和其他地方一样,说白了就是一个各方利益协调问题,即解决好‘钱’和‘人’的问题,这是一个生存命题,”吴经起认为,“可能我们考虑多一些的是,除了对存量资产和队伍的既有利益兼顾,更要确保整合后的动态成长,即凭借良好机制带来持续的资源聚合、通过理顺事业和产业关系保障省网公司的运作动能,这实质上是一个发展命题。”
第一个破与立,是事业与产业的棋局。按照“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这一现代企业制度框架,通过股权结构的合理安排与发起人约定,将江苏各级广电的事业部分(台)、产业部分(网)和资本部分(行业外股东)融为利益共同体,整合与改革并举,力求走出整合的“第三条道路”。
江苏省网公司总经理顾汉德告诉《中国数字电视》,“省网公司有17 家股东,可以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省辖市的电视台共10 家;第二块是代表省广电总台投资的江苏广电网络投资公司;第三块是大型投资机构,如中信国安、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中方财团,还有几个小型国有资本投资股东,它们在历史上都参与了省内若干省辖市的网络建设投资,相应资产整合后转入省网公司的股本结构。”
如前文所述,江苏省内各级广播电视网络多为事业单位,与台的关系非常紧密,而各地方之间台也常有合作,地方台的松散联盟与省总台之间存在事实上的业务竞争关系。
“我在南京广电集团的时候,南京台和苏、锡、常等市台会有些内容、广告方面的业务合作,因为彼此没有直接竞争,”江苏省网公司董事长陈梦娟告诉《中国数字电视》,“但和省台之间的关系不一样,市台和省台都在争夺省内市场,肯定存在收视率、广告等业务的竞争关系。”
“江苏广电网络的整合,目的是促进江苏广电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在省网公司股权结构的设计中,各市广播电视台作为股东自然要有话语权,哪怕是股权很小的股东。但是作为全省的广电网络公司,省广播电视总台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这张网络不完整。”顾汉德坦承。
在《中国数字电视》看来,市级电视台对省总台的加入“有想法”,这很正常——如果失去对本地传输网络的绝对控制权,自己的内容还能不能继续有保障地传输?这可直接关系到覆盖率、收视率和广告收入。
“最终,在省网公司发起人一致通过的约定前提下,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控股的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投资公司,成为省网络公司的最大股东,”顾汉德说,“并带来10 多亿元的现金注资。”
“这份约定很关键!根据约定,今后公司的业务和经营将兼顾各地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坚持省网公司的发展和各级广播电视台内容生产和广告业务的拓展。约定明确核心的一点,省内各市、县(市、区)广播电视台现有频道在各自行政辖区内免费传输,省级电视台广播电视节目在各地传输维持现状、逐步增加,”陈梦娟董事长告诉《中国数字电视》。
“维持现状、逐步增加——这八个字,得来不易、大有学问,”吴经起感慨道,“省广电网络合并重组委员会的议事规则之一,是必须有四分之三的各方代表同意,才能形成最终约定;这种约定就是决议,不单发起股东要遵守,未来省网公司的领导班子也要遵守!为了实现事业和产业的协调发展,整合领导小组与各地广电一对一地深谈、集体开会不知多少次。”
“不要小看这八个字,”吴经起对《中国数字电视》解释道,“从技术角度看,数字化会大量释放频点资源,有线网络的传输与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这时,以内容制作、播出为主业的电视台容易出现马太效应,市台的生存焦虑很容易理解。但是,技术进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网络数字化必然带来内容的丰富化,这是数字电视的题中之义!所以,既有必要通过‘维持现状’给大家吃下定心丸,又要留下‘逐步增加’的口子。更何况,省里明确会拿出实实在在的资金和政策,实现省网公司与各级电视台发展的‘双促进’。”
其后的事实证明,对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的妥善安排,给中信国安等行业外战略投资者吃下更大的定心丸。“中信国安在省网公司整合进程中,除将南京、常州、金坛、武进等市的投资合并进入省网公司外,还追加了数亿元投资,”省网公司总经理顾汉德告诉《中国数字电视》,“加上省广电总台投资控股的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投资公司注入的现金,我们在注册资本中有20.4 亿元的现金,恰好是68 亿元注册资本的30%。这不单满足了《公司法》的要求,更为省网公司成立后的健康运营提供资金保障,否则如果全都依靠贷款,不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因为财务成本太高,消耗掉的可是利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