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接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文件,2011年前妥善完成小灵通退市的相关工作。然而时至今日,全国仍有部分小灵通用户没有退网。近日,《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了某地最后一位小灵通用户,试图探寻小灵通用户不愿退网的原因。为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我们在本文中使用了化名。
《通信产业报》(网):听说您是当地唯一一位小灵通用户,为了给您提供服务,当地联通公司特意将基站搬到了您家的附近,能谈一谈这是怎么回事吗?
小柳:2009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发出了逐步让小灵通退网的意见,但该文件并没有要求强制退网,因此我的小灵通一直在使用。当地联通的小灵通网络服务却每况愈下,覆盖一日不如一日,大量用户因信号问题无奈转网或销号。我家附近信号也几近消失,我依照有关规定,多次要求中国联通保证我的服务。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在这4年多内,除个别故障问题外,我家附近的基站基本保证了小灵通的正常使用。
《通信产业报》(网):当地电信部门对小灵通用户的退网政策和措施是什么?您怎么看待这些政策?
小柳:2009年至今,当地通信公司实际上并没有认真对我解释一次转网退网政策,而只是通过口头劝说我们转网或退网。而据其他用户了解,基本的政策是,当地补贴一部廉价GSM终端,保持原资费不变,号码变为联通的2G号码,小灵通号码直接销户。
无论运营商给予多少优惠的政策,在没有相关国家强制政策的提前下,我都有自己的权利,也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条例保障的权利。
《通信产业报》(网):您为什么不愿意退网?是有一些特殊情感在里面吗?
小柳:小灵通已经用了超过10年,而且早些年小灵通是我们主要联络方式,至今虽然家里人人都有手机,但依然有大量亲戚朋友只记得小灵通号码,也有一些商业往来,使用率并不小于手机,因此如若我销号,直接带来严重的通信困难,而且是不可知的商业和沟通危机,因此这涉及我的切身利益问题。
我作为一个正常缴费,合法使用的通信用户,受国家相关法律保护。至今,国家相关部委在受理我关于基站信号缺失投诉的回函中,依然是建议我转网,而不是依据某通知,强制要求我退网。
不可否认,小灵通也曾经起到积极的作用。它利用固定电话网络资源,以无线接入网方式提供无线通信服务。该产品一经推出,使中国已有固话网“老树发新芽”,为电信行业存量巨大的国有资产的挖潜、再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而且小灵通让地方政府、运营商、普通百姓、设备提供商实现了“多赢”,收到全国普遍欢迎。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目前使用的号码是出生年份,具有特殊意义。然而当地运营商不允许我保留这个号码,希望未来能有所改进。
《通信产业报》(网):小灵通退网显然是大势所趋,更可况很多地方的小灵通用户已经全部退网了。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您的这份坚持在有些人眼里可能是螳臂当车,对此您怎么看?
小柳:就我个人而言,此次信号问题,我已经先后联系了当地联通及山西省公司,要求其恢复网络,相关负责人应允,但是偏关联通一直以基站损坏为由,拒绝恢复。随后5月,我先后拜访了中国联通集团总部,对方也答应督促恢复网络,至今网络依然没有恢复。
利益是需要自己维护的,虽然运营商贵为央企,没有凌驾于政策之上,侵害用户的权利,小灵通退网或不退不是运营商说了算,而是必须按照有关政策执行。
《通信产业报》(网):未来有什么打算?像这样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成为全中国唯一一位小灵通用户吗?或者您希望未来在什么时间节点上选择退网?有什么要求?
小柳:成为最后一位小灵通用户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实现起来很难。如今我只希望能够在国家发出最终退网政策之前保证正常使用,并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当地运营商履约提供保障。最终国家发出全面退网的政策,我说的是法律意义的文件,那么我希望能够顾及用户的利益。采取比如保留号码,无条件免费永久性呼叫转移;对原用户发放具有纪念意义的纪念章,提供低廉的资费标准等措施。
我认为,转网是运营商的全网行为,理应有总规划,总部署,全网统一的措施。无论如何,小灵通用户也是用户,运营商理应在新形势下重视自己的品牌和商誉,这也是公司基业长青,可持续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