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出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一搜索,就能找到不止一个“WiFi”信号。“您好,请问WiFi密码是多少?”很多人只要来到公共场所,都会拿出手机、电脑来“蹭网”。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将目光盯住了这一领域。有一位网友在微博上爆料,说自己在一家商场免费上网时,网银账号被“钓鱼”。“那个无线网络的账号就叫chinanet3,不需要密码就能马上登录,当时还以为是中国电信免费提供的无线网络,便进行了网银支付等操作。后来,竟然发现原网银的密码不能登录。经过查询,网银里的1000元钱也不翼而飞。”其实,实现这个技术并不难,网络黑客只需准备一台电脑、一套无线网络及一个网络包分析软件,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盗取用户银行的账户密码,对用户终端进行远程控制,顺利地在用户终端植入木马。
那么,如何避免落入此类“WiFi”的犯罪陷阱?
首先,对来历不明的“WiFi”信号要提高警惕。中国移动“cmcc”、中国电信的“ChinaNet”无线信号都需要通过手机注册,获取密码才能上网。例如,一些比较正规的咖啡厅、酒店、大型商场等场所一般也需要向服务员索取密码才能上网。而一些小型的娱乐场所则直接将登录密码醒目地公布在墙壁上,登录密码也很简单。用户尽量不要用免费“WiFi”进行网银、支付宝等涉及财务的操作。 必须进行此类操作时,专门的应用软件客户端的安全性高于第三方浏览器。若使用浏览器登录网站,弹出“是否记住用户名及密码”选项框,最好不要选择“是”,否则用户的账号信息会存储到浏览器的缓存文件夹中,极易泄露。同时,关闭“WiFi” 自动连接功能也可降低安全隐患。此外,平时应尽量关闭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的“WiFi”功能,在需要时再打开,以免自动掉入“山寨WiFi”陷阱。
其次,强化对青少年等网民群体的法制教育。此类网络犯罪有着成本小、操作方便、获益较快、隐蔽性强、犯罪主体低龄化等特点。有报道指出,很多参与此类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他们甚至认为自己只是利用网络技术赚些“零花钱”。因此,要防止此类犯罪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对广大网民尤其是对青少年关于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教育。
最后,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打击合力。此类网络犯罪行为隐蔽性强,作案范围一般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在任意时间、不特定的地点作案;作案时间短,犯罪不留痕迹,不易侦破,犯罪系数高。所以,侦破此类案件则需要电信、公安部门,以及公安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加强合作,运用技术手段锁定实施犯罪行为的电脑,获取证据,依法对实施此类“WiFi”犯罪和非法提供程序、工具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法律上的严厉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