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4、5月间,正是一大批获得牌照的虚拟运营商风风火火地发布品牌、资费和开展商用的季节,那时候,颠覆、变革、互联网思维等耀眼的词汇几乎成了虚商的专属。
而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形容虚商的关键词已经变成了“业务停滞!团队解散!人才流失……”等这样触目惊心的负面词汇。
虚商真的不行了?面对近来的一片唱衰之声,《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了一系列业内人士,发现虚商既没上“天堂”,也没下“地狱”,其发展虽不如此前业界热炒的那么火爆,但是一切还在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上。
迎来了“迟到的春天”
“我们更多地要从虚商这一年来的走势看到亮点!”4月17日,在“2015中国虚拟运营发展论坛”上,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表示。
陈家春透露,目前,我国拿到牌照的42家虚拟运营商中有20家开始放号,截至4月15日,共发展用户470万户,尤其在近段时间,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自2014年5月放号以来,第一个月发展用户不足10万户,而刚刚过去的3月,用户增长已经超过100万户。此外,还有数据显示:2015年1~2月,虚拟运营用户占总体市场净增份额的比例达到27%,对基础电信企业的用户增长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以中国联通为例,2月份其用户减少200万户,而虚拟运营合作企业带来了100万户的增长,在移动用户增长缓慢的今天,虚拟运营企业的加入对于改善基础运营商的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种种迹象表明,虚拟运营商正在迎来“迟到的春天”。
陈家春介绍说,目前,虚拟运营商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出的语音流量互换、主备号间流量共享等创新服务、制定的资费方案,得到了用户的欢迎和接受,同时对基础运营商的业务创新形成了反向激励作用。这就是突破,是引入民间资本对于老百姓、对于行业来讲最直观的积极影响。应该说,随着相关政策和机制的逐步完善,虚拟运营商已经逐步找准了定位,试点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起步艰难确有原因
应该说,作为政府大力推动的将民营资本引入电信业的试点,各方都对移动转售工作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为什么会出现今年年初的那些悲观论调呢?
平心而论,虚拟运营商这一年来的成绩的确不像开局设想的那么美好。更让人揪心的是,目前20家推出业务的虚拟运营商没有一家能依靠这些用户盈利。
据统计,2015年3月我国虚拟运营用户的ARPU为13元/月/户,470万用户对虚拟运营商的月贡献值为6110万元,其中大部分收入还需要上缴基础运营商,剩下的收入平均到每家虚拟运营商也不过100万元左右。而根据工信部的数字,截至目前,虚拟运营商的投资已经高达21亿元,为了维持运转,他们还在源源不断地进行投入,上述盈利相比投入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鲁春丛认为,目前我国移动转售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生存空间和发展压力较为严峻,实际发展中显现了三大突出问题:首先是业务发展模式问题,表现为公众对新品牌的认知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产品差异化仍处于摸索期,容易被模仿;用户规模小,规模经济效应难以形成。其次是市场运行效率问题,表现为批零倒挂,批发价格没有优势,盈利空间小;号卡资源有限,分配与业务发展不匹配;号码资源在本地网间、企业间调剂存在困难;4G业务对接迟缓。最后是行业监管问题。
这些问题,既有新进入的民营资本准备不足的原因,也与一些基础运营商的配合不够顺畅有关。目前470万虚商用户中,仅中国联通一家就超过400万,而有的运营商至今仍没有一个正式转售用户。
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风口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470万虚拟运营商用户是在发牌之后1年左右时间取得的。而海外发达国家经过15年左右的发展后,其虚拟运营用户在总体移动用户中的占比也不过7%左右。为此,尽管我国虚商目前的发展速度远低于发牌之初的预期,然而参照海外市场,不得不说国内虚拟运营市场发展得还算正常。
同时,与国外虚拟运营引入时市场发展以语音通信业务为主所不同的是,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大基础运营商自身正在面临由语音业务向流量经营的转型,因此,作为夹缝中的生存者——虚拟运营商面临的压力更大,机遇也更多。
“虚商的未来在于通信能力的开放。”巴士在线董事长兼CEO王献蜀表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基础运营商都在考虑不再完全依赖语音收入甚至是流量收入,都在尝试各个领域的“互联网 ”。三大基础运营商都在组建自己的音乐、支付、数据公司。因此,传统领域的各个转售企业,也应该用更强的通信能力向移动互联网转型。
令人欣慰的是,有关方面已经表示,要为虚商未来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陈家春表示,在虚拟运营商业务发展初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实属正常,工信部将协调各方做好试点工作,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