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南安信息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兰田村又有新成果,该村的南安市新农民培训学校自主研发了全国首个综合村级各项服务于一体的“世纪之村”农民信息软件并正式启用。日前,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中国县域经济报社、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委区政府、湖北省保康县委县政府和“中国·真实店铺网”联合主办的“为八亿农民建网站”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这两则消息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当前,广大农民对信息化的需求日益强烈,网上“农家店”营销日益一体化,就需要农村信息应用不断升级。
信息化建设不再只满足于宽带与PC,开始向信息内容层面深化
我国农村信息化进程的第一阶段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为主要目标,积极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瓶颈。村村通宽带可以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铺上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但同时也应认识到,村村通宽带只是农村信息化的基础,村村“用”宽带才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的关键。通宽带如果是“铺路”,那用宽带就好比“通车”。“铺路”仅仅是开始,接下来还要做好“通车”工作。也就是如何更好的、更有针对性的、更及时、更有效、更能满足农民需求的信息。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日前指出,有很多企业纷纷组建信息平台,以此开展网上服务、购物和电子商务等经营活动。如中华粮网、新农门网、黑土地农村信息连锁互动网、海峡农业网、夏溪花木网、汇林信息(中华名优土特产网)、中国大蒜网、中国枣网、中国西瓜网等一批网上“农家店”兴起,农家店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农家店”的兴起说明,信息化建设不再只满足于宽带与电脑,开始向信息化内容深化,因此,如何开拓农村市场,根据农村、农业、农民的特点和需要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的业务,向农村市场提供真正需要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是各方面的网络、服务提供商特别是电信运营商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信息需求从静态向动态演进
南安“世纪之村”信息软件服务平台的正式启用,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已不仅局限于技术、生产的静态信息,更需要了解“市场动态信息”,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与市场互动的关系。正如创建“中国·真实店铺网”的农民企业家鲍秀宇在深入农村调查后,认为农民最需要的不是每年盲目进行的“种”与“收”,而是需要了解“市场都需要些什么,农民如何能按市场所需,为广大的国内外市场提供农民能做到的最佳商业服务”。
近日,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披露,采用网络形式“上网找工作”的农民工由2006年的7.9%增加至2007年的9.9%,而通过“职业中介机构”找工作的农民工从18.7%降至10.1%。这一系列的数据说明,虽然对庞大的农村用户群来说,这一数字还让人感到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但同时也说明农民对信息化的需要已从被接受到主动去获取信息。
正是农民对信息的需求从静态走向动态,说明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以往仅提供市场需求信息的服务明显不够,而网上店铺成为真正交易的信息“交易桥”。这是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电子商务的应用,自由交易网上平台的建设是农村信息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也是农民对信息需求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信息有效整合,推动农村信息应用升级
农村信息化正在向电子商务应用方向发展,这表明农村信息化建设正进入一个新台阶,信息创造价值的理念已经开始向实用阶段深化。但由于农村信息资源质量低、实用性差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等情况,就需要社会各方联合起来,对现有的农村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挖掘,避免重复、协调发展、实施共享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满足用户不断增加的信息需求,真正实现信息作为生产力要素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以电信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已经开始不断参与到农村信息化进程中。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等电信运营企业以及相关IT企业等纷纷看好农村信息化市场,采取多种模式多种形式进入其中,开展信息服务,拓展市场空间。据了解,农业部将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商在全国层面上开展战略合作。相信经过战略合作,农村的信息化应用将不断得到升级,更能满足农民的信息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