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2013/4/24 07:22
用户界面主导权之争:运营商需要开放而合理的竞合策略
0
0

C114讯 4月24日早间消息(岳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终端智能化的加速及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三大必备条件——网络、终端与应用,在各自领域发生着变革。真正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场所、使用任何终端”都能够安全快捷的接入移动互联网。

这些转变直接导致移动产业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终端制造商逐渐向内容提供商、虚拟运营商整合管理服务提供商领域渗透,互联网公司向运营业和终端制造业渗透,软件企业从传统的企业应用向移动化方向延伸,整个产业链都在朝着控制用户界面的方向发展,逐渐向原有电信业的领域渗透。

随着接入互联网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竞争的加剧,传统用户界面主导者——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失去对用户的粘性和以往的竞争优势。

IDC认为,移动生态系统的复杂和广度决定了在争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过程中,电信运营商需要建立开放合理的竞合策略,善用新型技术,以保障在动态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中保持特有的竞争优势:

1,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和促进产业价值链成员、甚至不同产业价值链成员之间的互相渗透与融合,从而使得移动技术的商业化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建立共赢的移动生态系统。

从全球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更加关注流量经营,提升将数据流量转换为收入的能力。同时,通过能力开放与产业链其他成员合作,实现业务创新和盈利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电信业务受到极大挑战,电信运营商纷纷希望通过拓展新业务领域来实现新的收入,参与到移动互联网的淘金大潮中。

然而,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创新很难在运营商原有的组织架构和体制下进行。越来越多的电信运营商通过调整组织架构,收购、成立子公司的方式来应对移动互联网的挑战。在与互联网公司博弈的过程中,电信运营商也开始探索如何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在竞争中寻求合作,例如共同推出业务套餐,移动广告等方面的合作。

2,把握第三平台技术趋势。IDC认为以移动化、云计算、大数据和社交媒体为基础的“第三平台”将是未来ICT(信息及通信行业)的主流甚至是唯一平台。上述四个支柱技术对未来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创新和运营管理至关重要。

随着2011年千元智能手机进入市场,去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去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的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出货占比达到了52.5%。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销售额增长率为135%。随着移动终端计算能力的日益提高,个人终端产品未来的计算机能力差异性将逐步缩小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

个人的存储共享将成为2013年智能终端继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IDC认为消费者将在未来5年逐步改变目前的本地存储模式,网络存储将是未来个人消费者主要的存储途径。电信运营商在个人云存储方面可以借助长期以来在个人用户群体中建立的品牌和安全信任,提供个人云存储服务,但需要加快从低价值存储、同步服务向高价值智能大数据挖掘服务的过渡,以提升差异化定位。由此可见,大数据对于电信运营商的价值,不仅存在于其内部运营管理方面,更大的价值体现于如何利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提升业务创新和精准营销能力,将是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竞争力的利器。

3,第三平台技术的发展导致“个人”和“企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给运营商带来新的业务机会,使其能借助在传统个人用户市场的优势向企业移动市场渗透。

移动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提供未来工作场所的一个关键元素,建立包括设备、平台、网络、应用程序、社交媒体/统一通信和安全性等各方面要素的全面的移动战略,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已经是一项关键要求。与此同时,员工开始期望在企业环境中得到在个人生活中相同或相似的终端和应用体验。然而,相较于个人移动应用,企业移动涉及更加复杂的生态系统,面临更高的整合难度,直接导致目前大型的企业移动应用项目上马速度较慢。

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可信而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的合作伙伴,帮助他们完成从员工移动化到流程移动化,再到渠道和业务移动化的企业移动旅程。IDC的研究显示,在中国近60%的商用智能终端是通过电信运营商渠道销售的。IDC对于企业用户的调研也显示,电信运营商是企业在部署移动化应用时倾向于合作的供应商。因此,电信运营商完全可以将其作为终端渠道的优势拓展到为企业提供整合的移动应用服务。在此过程中,运营商需要与企业移动生态链条上的其他厂商通力合作,整合资源,为用户提供完整的企业移动解决方案,完成从“讲产品、卖产品”向讲“讲方案、卖方案”的过渡。

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电信运营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利用自身优势和独特能力引导产业链合作,深入探索第三平台带来的新变化,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为企业提供整合移动解决方案,将帮助运营商在快速变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拓展业务机遇。

版权说明:C114刊载的内容,凡注明来源为“C114通信网”或“C114原创”皆属C114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我方内容的单位,也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本站来源。编译类文章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翻译质量问题请指正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