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通信网  |  通信人家园

资讯
2025/4/17 13:43

人脸识别滥用成风 亟待生物加密技术护航信息安全

通信信息报  陈锦锋

在数字化浪潮中,人脸识别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社会生活。然而,当0.5元即可交易的人脸数据在暗网流通,当强制刷脸成为某些场景的“霸王条款”,技术中立的表象下,一场关于信息安全与便利性的博弈已悄然升级。

技术狂欢下的隐私困境

在智慧城市蓝图中,人脸识别技术被赋予提升社会效率的使命。金融领域率先实现“刷脸支付”,将交易时长压缩至毫秒级;杭州“城市大脑”通过人脸识别实时捕捉交通违法行为,将道路通行效率提升15%……这些场景印证着技术进步的强大动能。

但技术狂欢的B面,却是隐私保护的失守。某头部健身连锁品牌强制会员刷脸入场,引发集体诉讼;多地小区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门禁方式,老人儿童面临“技术性歧视”;部分电商平台通过人脸识别分析用户情绪,精准推送广告。更触目惊心的是,某黑客论坛公开叫卖20万条人脸信息,包含姓名、身份证号等敏感数据。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4年涉及人脸识别的网络诈骗案件同比增长42%,其中精准诈骗占比达68%,折射出技术失控的严峻现实。

技术滥用背后的三重悖论

强制刷脸现象折射出商业逻辑与法律精神的冲突。部分物业公司将人脸识别与物业费捆绑,实质是将技术成本转嫁用户;酒店用刷脸替代身份证登记,表面提升效率,实则逃避法律责任;商业场所滥用识别技术构建“用户画像”,本质是将隐私权益异化为商业资源。

清华大学团队实验显示,通过生成对抗网络(GAN)伪造的人脸视频,能突破76%的商用识别系统;某省会城市安防系统被黑客攻入,20万条人脸数据泄露,暴露出单点存储架构的系统性风险。

监管滞后与产业狂奔形成制度剪刀差。尽管《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已明确禁止强制刷脸、要求建立生物特征信息销毁机制,但具体执行中仍存在取证难、处罚轻等问题。

AI技术创新构筑安全护城河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以技术创新对抗技术滥用。

动态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微表情、步态等生物特征建立活体检测模型,使照片、视频攻击失效率从35%降至0.3%;某科技公司研发的“隐私计算网关”,能在本地完成特征提取,原始数据永不离开设备,从源头杜绝泄露风险。

生物特征加密技术正在重构安全边界。通过将人脸特征转换为不可逆的数学模型,既保证识别精度,又实现数据脱敏。蚂蚁集团推出的“隐语框架”,在保持99.8%识别准确率的同时,使破解难度提升,相当于破解全球所有比特币私钥所需计算量的万亿倍。

站在人工智能发展角度上,人脸识别技术不应成为悬在隐私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技术创新从“单向突破”转向“双向赋能”,当监管框架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预防”,当公众认知从“技术崇拜”转向“理性共存”,我们才能真正驾驭这项改变世界的力量。毕竟,安全的边界才是技术向善的起点,而创新本身,始终是人类对抗不确定性的最锋利武器。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最新视频
    为您推荐

      C114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2002291号

      C114 通信网 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