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纪念中国和瑞典建交75周年,中瑞商业洞察论坛及晚宴在上海隆重举行。作为源自瑞典的跨国通信企业,爱立信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在论坛上,爱立信东北亚区咨询服务部总经理莫文莉回顾了爱立信与中国跨越世纪的合作历程,并对创新驱动的未来趋势做了展望。
爱立信与中国的合作源远流长。1876年,拉什·马格纳斯·爱立信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创立爱立信。1892年,爱立信便与中国签订了第一份供货合同。1894年,2000部电话机远渡重洋抵达上海,正式拉开了爱立信与中国长达百年合作的大幕。改革开放以后,爱立信加快与中国的合作步伐,双方在通信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的范围也不断拓展,爱立信也是唯一全程参与了中国从1G到5G建设全过程的跨国通信设备企业,成为中国通信产业变革与发展重要推动力量之一。而创新,成为爱立信与中国的合作不断走向深入的决定性力量。
莫文莉指出,对于爱立信而言,创新意味着推动技术向善发展。更具体地说,是将先进技术与用户体验融合,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并进一步打造适配消费者和行业需求的大型平台,以满足通信世界不断演进的需求,从而让生活与社会更加美好。
她强调,在近150年的发展历程中,创新始终是爱立信的DNA。这不仅体现在硬件产品上,也贯穿于软件和服务的持续创新。
在2025年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爱立信的可编程网络荣获GTI“移动技术创新突破奖”。该方案具备三大核心能力:差异化连接、AI赋能和意图驱动及网络能力开放,旨在全面释放5G的变现潜力。
爱立信的“企业虚拟蜂窝网络”与“智能部署”两项解决方案,荣获2025年iF设计奖“服务设计”与“用户体验”两大奖项。这也是爱立信首次荣获服务设计奖项,凸显了其在将设计思维融入技术和服务解决方案方面的卓越成就。
谈及未来,莫文莉表示,当下正处于一场由人工智能、云计算与移动技术驱动的深刻数字化变革之中。这一变革带来两个趋势,一是连接所有人、所有物。二是通过生态系统的协同创新加速技术突破。其中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全球数以千万计的开发者,能够便捷调用诸如QOD、延迟、定位、安全等网络能力,构建创新型应用,并让这些应用被消费者和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随时随地的使用。
“这些应用可能是为消费者提供多维感知与沉浸式体验的‘Meta眼镜’,也可能是自主飞行的无人机、互联汽车,或智能制造工厂等,爱立信正站在创新的最前沿,积极推动上述愿景的实现,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与社会”,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