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4讯 10月17日专稿(蒋均牧)截至今年6月,中国日均AI语音交互时长已达37亿分钟,占人类语音交互服务的40%;移动AI应用月活用户突破6.8亿,已渗透50%以上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日均Token消耗量突破30万亿,已占相当部分互联网流量……今天的我们,站在了移动AI从“量变”走向“智变”的历史拐点上,一场以AI Agent为核心、重构社会运行方式的变革已悄然揭开帷幕。
这标志着通信的主体由“人”转向“智能体”,我们熟悉的“人与人”的通信模型,将被“人与智能体”乃至多智能体协同所取代——终端将不再只是屏幕与传感器,而是具备意图理解、规划执行能力的“数字分身”;网络也将不再只是传输管道,而是支撑海量智能体交互的“神经中枢”。
然而,即便以最激进的态度去判断移动AI的演进发展,依然显得保守;另一方面,为满足移动AI时代需求,我们该做什么、又该怎么做,产业界普遍存在困惑。而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副总裁、首席营销官赵东在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的演讲,犹如精准的“气象预报”,不仅揭示了种种变化与趋势,更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框架。其提出的“Agent-Verse”,亦成为一个新的产业愿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从“人联”到“智联”:迈向Agent-Verse社会
伴随5G-A与AI融合创新的不断深化,移动AI在过去一年中呈现爆发式增长,发展远超预期。与此同时,AI能力跃升下,形形色色的Agent开始登上历史舞台。Gartner预测,到2028年,至少会有15%的日常工作决策由智能体自主做出;GTC 2025大会上,英伟达首次宣布生成式AI时代即将终结,智能体将成为下一代AI的核心发展方向。
“Agent正在走向全场景,引发交互体验、交互对象和交互边界的变革,让智能化服务无处不在。”赵东指出,AI Agent的快速发展,将从三个维度为人类社会注入全新的活力,亦给移动产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机遇。
首先,AI Agent带入每一个移动智能终端,打造新流量高地: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沉淀的海量用户画像以及高性价比的AI算力快速普及,AI Agent正成为下一代移动应用的核心,引领全新生活方式。这带来了网络话务模型和终端行为模型的变化,将促使移动流量爆炸式增长。到2030年,AI Agent将驱动70%以上的全网流量,实现移动互联网至智能体互联网的跃迁。
其次,AI Agent带入每一辆智慧交通工具,构建新覆盖场景:随着5G网联车跨越奇点和智能车加速普及、车路云协同能力持续提升,AI Agent正融入出行业全场景,带来安全智驾、舒适乘享和优质出行,打造舒心第三生活空间。未来,车辆将承载更多的智能终端和更多元的移动业务,成为网络的新覆盖场景。到2030年,预计将有95%的网联汽车深度融入AI Agent,全面跃升出行体验。
最后,AI Agent带入每一个具身智能,创造无限硅基生产力:随着70%的行业场景已具备模型支持,加上数字孪生技术广泛普及,Agent正赋能具身智能全面泛化,让工业生产更自主、让家庭服务更贴心、让城市治理更有序,推动千行万业智能主动进化。其自主决策力与具身智能的物理行动力结合,将引爆万亿市场新蓝海。
AI Agent将无处不在、无时无刻、无所不能,重塑我们的生活与生产,使能全社会迈向万智互联的Agent-Verse,让每个人、每辆车和每个企业“随需用智”。根据华为发布的《智能世界2035》白皮书,到2035年,通信网络的联接对象将从90亿人口扩展到9000亿智能体。
三大关键要素协同推进:铸就Agent-Verse底座
面对Agent-Verse社会的到来,华为并未停留在场景描绘,而是抛出了其落地的核心命题:如何构筑支撑这一愿景的技术底座?赵东给出的答案是三大关键要素的协同推进。
AoNR全能超宽网络,保障多维Agent体验:网络作为联接基础,首当其冲需要升级。赵东提出,以Agent为中心的智能交互,类似“增强版语音”,需要“看得清”(单帧图像上传超400KB)、“反应快”(端到端时延低于400ms)、“靠得住”(长程推理不中断),对网络提出了“一大三高”的多维能力全新需求——大上行、高可靠、高并发、高时长。
华为提出以AoNR(Agent over New Radio)网络构筑坚实的智能联接桥梁,保障模态级数据精准传输至云端算力平台,高效助力AI训练推理,带来更好的AI应用体验。首先,充足的大上行网络是一切的基础,这需要优化频谱组合和新技术应用,比如基于中频大带宽叠加SUL频段,可以实现超过1Gbps的上行速率。其次,端到端的模态级保障是关键,RAN能动态构建分层分级的智能传输管道——为视觉流开“高速通道”、为语音流设“优先车道”、为文本流配“弹性通道”。以“小艺看世界”为例,其工作方式就是多模态,语音交互时延在400ms以内、上行20Mbps实时视频上传,才能完成路障提醒、景区介绍等生活场景实时智能响应。
多智终端互联,使能多样化智能交互:未来的终端将从“以人为中心”走向“以Agent为中心”,Agent感知用户场景、识别用户意图,从而实现多个设备互联、服务跨端流转。例如用户对Agent说“我要自驾去北京”,系统就能跨手机、手表、车辆等多终端,自动完成路线规划、酒店预订、日程提醒等一系列动作。为满足实时在线的全场景智能交互体验,终端同时具备5G-A和AI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多样化终端对准物理世界,构筑全场景联接能力。芯片、模组、终端厂商需要紧密协同,推动各类终端支持5G-A能力,满足大带宽、低时延、大上行等需求。其次,面向更多的应用场景,也要赋予智能化的能力,改变底层的驱动。产业界需要共同定义统一的Agent入口标准,打通终端与OTT等多样化Agent的协作壁垒,让智能服务“随时可达、即需即用”。最后,全场景智能无缝流转,实现统一的应用智能体协同交互体验。终端需要定义全新的接口和端网协同传输模式,主动收集APP的多模态信息,并主动通知网络,使能网络快速调用资源匹配,实现多场景的无缝体验。
泛在百模千态,普及多模态智慧应用:通用大模型只是起点,行业场景模型才是AI落地的关键。千行万业都需要一键部署永远在线的场景化推理模型,打开更多的商业机会。这就需要按需调用网络能力,满足算力的高效合理分布式部署,确保千变万化的场景都有随处可达的算力资源。以具身机器人电网巡检场景为例,通过3个高清摄像头采集数据,经AoNR管道上传至电力行业模型进行分析,并不断迭代优化,可实现长距避障行走、高效故障检测、精准预测防护,整体巡检效率提升18%。
赵东指出,高质量且大规模的行业数据是大模型从“可用”到“好用”的关键。确保海量高质量数据的传输,需要网络上行、时延能力的保障,满足算力高效合理的分布式部署,实现千变万化的场景都有随处可达的算力资源。
AgenticRAN重塑价值:用有限资源创造无限可能
如果说AoNR是Agent-Verse的“神经系统”,那么AgenticRAN,就是让这张网络具备“智能之心”的关键引擎。它专为移动AI时代百倍流量增长、多智能体协同与绿色发展的多重挑战而设计。赵东亦首次系统阐述了AgenticRAN架构的核心理念:基于AI的“有效性、可靠性、经济性”三要素,分层分级引入智能技术,实现网络价值的根本跃升与极致用户体验。
在有效性层面,AgenticRAN追求跨场景泛化能力,突破单点优化的局限;在可靠性层面,它强调长期稳定运行,避免AI“幻觉”与不可预测异常;在经济性层面,它注重性能与成本的最优平衡,持续优化算力和算子分配。
这一理念,恰恰对应了业界对“AI-RAN”的质疑——当Verizon首席技术官Yago Tenorio指出“GPU非常昂贵”、“我不确定我们是否需要这一复杂因素”时,华为的AgenticRAN提供了一条更务实、更具可操作性的路径:在AI有用的地方用好AI,不以算力堆砌为荣,而是以场景价值为本,将“有限的无线资源”转化为“无限的创新可能”。
正因如此,AgenticRAN的创新主要围绕三大方向进行。Agentic Service,网络能力开放变现:基于Agentic AI技术,将传统复杂的API调用转化为意图即服务模式。运营商通过自然语言即可灵活编排多维网络能力,适配多样化场景和体验需求。相比传统方式,新模式部署更简单、响应更灵活,显著缩短新业务上线周期,助力运营商网络能力高效变现。
Agentic AN,意图驱动的智能协同网络:推出AGLink多智能体协同接口,在Leader Agent管理下实现多个Executor Agent间的高效协调。而AGLink更注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网络优化意图可直接采用自然语言描述,通过意图转译下发网络,大幅提升运维效率。华为将与运营商共同定义意图接口标准,推动A2A-T接口在TMF和3GPP中标准化。
最后,华为采用Adaptive的方式引入AI技术和算法,持续提升无线通信谱效和能效,灵活使用时频空功资源,实现性能与效率的最佳平衡。
写在最后:标准引领,生态共建
回望历史,人类每一次文明跃迁,都伴随着生产工具、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巨大变革,AI Agent所引燃的变革恰是如此——在这个意义上,Agent-Verse将是信息通信业共同奔赴的“下一站”。
构建Agent-Verse社会,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更需要产业生态的共同努力。赵东呼吁全产业携手,共同定义AoNR体验标准,打造AoNR网络;共同丰富AI Agent生态,赋能全场景智能交互;共同开发模型服务千行百业,打开广阔商业空间。他特别提到,CCSA与ITU已正式立项AI业务体验网络测评标准,只有建立了统一的标准,才能确保不同厂商之间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无缝对接,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华为将发挥自身在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与运营商、终端厂商、行业伙伴等紧密合作,共同探索Agent-Verse社会的最佳实践路径。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产业链共同推动乃至跨界协作下,我们将夯实AoNR全能超宽网络等三大关键要素,支撑起9000亿智能体共生的未来,在这场由“万物互联”进化到“万智互联”的壮丽征程中真正实现“智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