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蓬勃生长的互联网,堪称今日中国现代生活中一个“最大变量”。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异军突起的“第四媒体”,网络展现出色彩斑斓的思想图景和舆论生态,时而阳光灿烂,时而电闪雷鸣,让人心生“最好”与“最坏”交杂的“狄更斯之叹”。
面对错综复杂的互联网,党员干部的认知和对策,也是千姿百态。从政府网站到政务微博,从网上发布到在线交流,重网、用网者越来越多。网络是个新东西,我们要用好,这已成为很多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但诸如“占领天涯”的雷语、热点面前当“鸵鸟”的应对、“反正我是信了”的辩白,说明轻网、厌网、怕网等心态也还相当普遍,对网上思想舆论工作不想抓、不敢抓、不会抓的问题十分突出。
宣传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在中国,网络空间汇集近6亿网民,这片阵地,谁都无法忽视,也根本丢失不起。不日新者必日退,只有正视互联网,唤起“阵地不能丢”的忧患意识,挺身入局,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才能为宣传思想工作赢得新的时代起点。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如何让它成为治国辅政、凝聚共识的助手,而不是搅乱社会的推手,关键在于我们树立阵地意识,积极介入,因势利导。从汶川、芦山地震时凝聚网友热情形成救灾合力,到积极疏导钓鱼岛风波中的网络情绪、倡导理性行为,都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把握网络这个“最大变量”,关键是要有善管善用、兴利除弊的媒介素养。对谣言盛行、谬种流布当然要依法亮剑,但也不能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遏制网络活力,同样有违中央精神和时代潮流。宣传思想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善于把网络活力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不是任其异化为阻力和破坏力。
近水识水性,近山识鸟音。不知网、懂网,就不可能融入网络、改变网络。做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是领导干部增强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做好网络思想舆论工作,亟须以“能力升级”的创新精神,消除网络时代的“本领恐慌”。只有摸透网络传播规律,对接网民心理与需求,创造网民喜爱的表达方式,提高感染力和说服力,“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在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赢得更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