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2013/8/13 09:08
评论:MotoX已出 就别再误读摩托罗拉了
0
0

如果盘点一下最近这段时间热门的手机产品,摩托罗拉的Moto X肯定包括在内。别看它配置和价格不高(合约价不到200美元),但它所引起的话题,却一点不比苹果三星的产品少。这与它是按谷歌理念操作的第一款智能手机,以及定制和语音控制等亮点有关。但笔者想说的是,除了这些之外,Moto X的推出也映射出了谷歌对摩托罗拉移动的破坏性创新,以及媒体对于后者的误读。

在Moto X这款“美国好手机”诞生之前,谷歌在摩托罗拉身上没少折腾:人事调整、裁员、关停多地研发中心还有出售工厂......在摩托罗拉移动的体量变得越来越轻的同时,也搞得一众媒体纷纷给出了“摩托罗拉Game Over”的论调,争着和它说Bye Bye。或许在谷歌和摩托的眼里,这些搞新闻的真是大惊小怪,两个基因不同的企业融合在一起,能没有阵痛?咬咬牙,挺过这阵子就好了。

当然了,这么说只是站在他们的角度调侃而已,但是摩托罗拉移动对于谷歌的重要性,笔者觉得真是被低估了。

从谷歌一手打造的Android阵营来看,其实现在对他们威胁最大的并不是苹果和微软,而是三星,反之亦然。根据谷歌与三星的协议,三星可从Android的网络广告中获得10%的提成,随着三星体重的增加,有分析认为,其来自谷歌的提成会高得吓人,达到数十亿美元。就算是一口锅里吃饭,也不排除自视劳苦功高的三星会把筷子伸到谷歌的碗里,从而引发二者翻脸和互相伤害。

除了三星以外,谷歌与别的手机厂商合作也同样有风险。手机厂商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将自己的操作系统进行普及和完善,谷歌的服务非常容易从中被忽略和屏蔽掉,另外他们也同样有“叛变”转投别的操作系统的可能,这些都是谷歌不愿看到的。

这不是没有前车之鉴的,而且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外都发生过。2011年的时候,亚马逊采用Android建设了旗下的应用商店Amazon Appstore,经过几年的扩张,现在该应用商店已遍布全球,收益远远高于谷歌旗下的Google Play;去年9月份,闹得满城风雨的阿里云事件也是一个例子,当时宏碁本来要举办发布会,推出采用阿里云操作系统的手机,在会议召开前被谷歌叫停。

从战略角度讲,Android是谷歌产品线重要的一环。基于此,谷歌一直寻求保护Android,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能够实现通过自有硬件业务达到这一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这样做可将硬件合作伙伴“叛逃”带给谷歌的风险降至更低。

谷歌的做法,也遵循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软硬结合法则”。所谓的“没落三巨头”——黑莓、诺基亚、摩托罗拉其实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复苏迹象,关键就在于这个“软硬结合法则”在起作用:诺基亚与微软联手后,在CEO埃洛普的带动下,克服了种种之前的大企业病,依靠其出色的工业设计能力和WP生态系统,现在已脱离了危险期;黑莓尽管仍在原有的领域不断下滑,但其已开始针对企业领域开发新品,其硬件和软件也仍具竞争力;摩托罗拉移动相对来说较为特殊一些,它是这三巨头中唯一一个被收购了的,正在被谷歌改变。

“尽管谷歌强调Android不会偏向于摩托罗拉,但反过来可以让摩托罗拉更偏向于Android”。有分析师曾经这样说过,“这在双方决定合作的第一天就埋下了伏笔”。延伸一下就是,为了Android的未来,谷歌会使用各种办法,包括限制三星的过度成长和让摩托罗拉重新崛起。

1996年时,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的概念。他认为,成长的关键在于成为破坏者,而不是被破坏者。这样的创新,在经济发展史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成功案例,如傻瓜相机改变了只有专业摄影师才能操作相机的历史,日本汽车靠省油、质优价廉成功进军美国市场等等。

破坏性创新同样适用于IT大企业。硅谷战略与创新咨询专家杰弗里·摩尔(Geoffrey A. Moore)就认为,“大公司想要创新,以保持业界的领先地位,必须对已有业务进行破坏”。从谷歌的产品线上看,AdSense、YouTube包括Android均是其通过收购而来,这些业务的不断更新与改变,让自身成为谷歌的核心业务的同时,也为其带来股价和营收的上涨。站在这个角度想的话,摩托罗拉移动仍然处在谷歌的“破坏期”中,只不过其超过80年的历史,让谷歌改变起来要比其他业务吃力得多,这也是为何摩托罗拉移动在外界眼里一缩再缩的原因。不过,Moto X的发布,在产品的简易性与价格负担上仍是谷歌破坏性创新的延伸,而且从该产品的评价与知名度、话题性等方面来看,也似乎是摩托罗拉移动触底反弹的开始。在写这篇评论时,笔者还获悉,除了Moto X,摩托罗拉移动今年还有望推出新的谷歌Nexus手机。

另外,2010年8月时,奥巴马政府出台了《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看来,制造业是推动经济复苏计划的重要步骤,通过制造业的回流,美国不仅可以解决就业和经济回暖,更可改写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在此前提下,谷歌眼镜将在美国组装、苹果将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制造Mac,通用电气、卡特彼勒、惠尔浦等均已在美国本土开设新的工厂。这其中也包括已宣布Moto X将首次在美国制造的摩托罗拉移动。在经济环境需要重振的情形下,高呼“美国制造”,帮助美国制造业实现复兴,已成为美国企业为获得各方支持而进行市场公关的必要手段。当摩托罗拉渐渐从低谷中走出,渐渐成为美国经济复兴的推动者之一时,那些对它说过Bye Bye的媒体们,也要重新对摩托罗拉说一声Sorry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