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2013/7/18 09:42
舒华英:促进信息消费是时代大趋势
0
0

信息消费是人类生活进入信息时代的主流消费活动。进入21世纪,信息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高速发展,无处不在的信息感知和采集终端为我们采集了海量的数据,流淌在信息网络(互联网)中的信息流(比特流)日益成为社会、企业、个人的核心资产和关键经济现象。信息消费都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特殊规律,应当如何促进信息消费的发展,理论界对此作何回答?本报记者就此走访了北京邮电大学服务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舒华英教授。

信息消费的三种形态

“国家有关方面开始注意到信息消费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这是一件大好事。我完全赞成。”舒华英教授快人快语地说,“当前启动内需必须给予信息消费特别的重视,应深入研究信息消费的外延、内涵和市场规律,提出崭新的分类目录和统计口径。”

在舒华英看来,信息消费是指信息的使用者或者用户根据自己的意愿、需求去获取、使用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消费行为产生的结果是消费者在自己的头脑当中形成新的知识,获得新的体验,感知新的效用。

从信息消费的对象上看,主要是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消费。而且产品和服务目前正处在一种快速的融合过程当中。这里既包括对信息产品和服务本身的消费,也包括了信息产品及其信息服务在生产、交换、送达过程当中的各类设施及网络的占用。

舒华英著有国内首部探索与物质世界相平行的比特(数字)世界中经济规律的著作《比特经济》,书中运用大量经济学经典理论、工具和模型,来解读主要由信息构成的比特产品的演进历史与规律。舒教授认为,比特产品对应着信息消费,原子产品对应着物质消费,但信息消费的对象又不限于比特类产品,还包括各类电子信息产品、终端,以及知识的载体、工具等,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视等原子产品,以及钢铁和水泥等传统行业的自动控制、信息化系统,甚至包括一般性原子产品的技术开发、专利、产品设计及其交易等。在比特类信息产品消费之外,人们往往注重电子终端类的信息消费,很容易忽略信息系统类和专利产品类的信息消费。而如今要建一个钢厂,前期所购买的各类自动化设备及管理系统的专利费就是典型的信息消费,并且在快速增长。

舒华英强调,信息消费的对象也就是信息产品与服务,不仅包括以实物形态存在的硬件产品,还包含以非实物形态存在的信息内容及服务。他将后者界定为比特产品,作为信息产品的一个子集,比特产品将日益成为信息消费的主流。尽管从现有统计口径来看,比特产品种类还不多,市场总规模还不大,但是这是一个趋势。我们现在的很多信息化应用平台,实际上就是比特服务,是典型的比特产品。舒华英认为使用这个概念将有助于把握信息消费的主要对象和发展趋势。

促进信息消费 推动消费升级

舒华英告诉记者,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分层论,人们在生存、温饱、安全这些相对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包括社会交往的需要、获得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而这些需要主要是通过信息消费来获得满足的。在普遍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信息消费大有逐步接近或赶超物质消费之势。因此,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至少要将信息消费和物质消费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待,甚至有必要将信息消费看得比物质消费更重要,如此才符合信息时代的大趋势。

推动中国经济打造升级版,需要推动消费升级。怎么升级,信息消费的长长链条中就包括了消费升级的丰富内容。舒华英举例说,在国内市场上卖出一部iPhone,启动外需的份额要远远大于内需,主要带来的是进口的增加,国内在制造、分销环节获益是很少的。但应该看到,信息消费的最后落脚点是信息或者比特类产品。由于iPhone的体验好,用户(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很自然地使用大量的3G业务,消耗大量的流量,从这个意义上说,iPhone等智能手机既拉动了原子类的消费内需,更极大地拉动了比特类消费内需。如果我们能想办法提升国产智能手机品质,注入更多更好的应用,还有可能进一步拉动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方案类的消费,那么,它对消费升级的带动作用将是过去的数倍。

舒华英认为,信息消费活动既存在于作为原子产品的信息终端之中,又存在于软件、应用等比特产品之中,还大量发生于传统产业的“两化”融合进程中。有关方面应当对其进行全面梳理、归纳,提出新的分类框架和统计口径,更准确地衡量其产业规模和经济价值。他不赞成某些机构提出的“信息及其相关产业”的统计口径,认为这样的概念盲目求大,没有体现出信息消费的特质。在现阶段,观察信息消费市场规模的主要指标是各类智能终端的出货量,企业技术专利申请量、交易量,每个网民平均与网络连接的时间,以及通信运营商、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流量和收入等等。

当前,消费已经超过投资成为中国GDP增长的最大来源,消费稳健在经济稳定中扮演了压舱石的作用。那么,信息消费在刺激内需促增长中又居于何种地位呢?

舒华英表示,把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放在消费这驾马车上,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堪称前所未有,也是我们不擅长、不习惯的事情。长期以来,钱始终在银行、投资者、开发商手中封闭循环,很难到老百姓手中,这制约了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人均水平滞后,消费供给不够充分,老百姓没钱花、不敢花、不知该往哪儿花的情形普遍存在,消费增长严重缺乏内生动力。这两年,我们想启动住房内需,又遭遇重重阻碍,结果是高房价、限购、限贷。启动汽车内需,很快把中国送上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的位置,但城市道路拥堵不堪,空气污染、雾霾日益严重,结果是限号、限行。启动假日经济、旅游内需,又面临高速公路成为停车场,旅游景区哄抬门票价格等现实,人们怨声载道。再加上中央狠刹奢靡之风,餐饮娱乐消费内需也趋于平民化、大众化。应该看到,我们的整个经济结构是与过去的投资拉动相适应的,要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启动消费内需可以说难度极大,所以应当选准切入点。信息消费,因为符合千家万户消费升级的需要,可以被反复消费而不占用或极少占用资源,同时没有污染之虞,再加上对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的贡献作用大,就这样走入了高层的视野,也正在成为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启动信息消费要为民为企“赋能”

下一步应当如何拉动信息消费刺激经济发展?舒华英认为,影响信息消费的重要因素包括消费者支付能力、信息化素质,以及消费环境等等,后者还包括了支付环境、选择空间、产品组合能力、搜索能力、体验环节、网络环节等。谈到如何促进信息消费,应当从社会因素、市场因素、产品因素、消费者因素、风险因素五个方面分析影响信息消费的因素,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这中间既有营造良好法制环境的问题、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顶层设计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的问题,还有改善信息的供给、提升信息产品的质量,以及信息产品的分级和过滤等问题。此外,提高消费主体的收入、提升消费主体的素质,也是促进信息消费的前提。

针对一些专家提出的补贴消费者和厂商的建议,舒华英表示并不赞成“短平快”的拉动政策,过去“家电下乡”、“信息下乡”这样的政策,为刺激信息消费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也为一些不良厂商倾销劣质产品大开绿灯,弊端重重。经济调结构,启动消费内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立足长远来进行政策的顶层设计,信息消费领域更不能简单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去拉动。舒华英强调,政府的政策要注重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进行“赋能”。一是为消费者赋能。国家要把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来认识,要像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一样重视宽带发展。如果国家没有巨额投入或者引导性、扶持性政策,单靠市场自身的运作,消费者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价廉物美的高带宽、好终端和便利性应用,信息消费市场也很难形成规模突破。可以说,一国的宽带战略决定了一个国家国民信息消费的总能力、总水平。如果不在基础设施上占据优势,你永远不可能走到前面。当前,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了国家级的宽带战略或规划,正在快速撬动信息时代的消费市场,打开新的增长源泉。二是为生产者赋能。政府应为信息消费市场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宏观、微观环境,不能过多干预市场,更不宜用直接的政府投入拉动消费。舒华英举例说,北京奥运会期间投入大量资金在街头安装的查询问路终端,最多只对当年的GDP有贡献,并未产生对信息消费的拉动作用。他还连续多年对陕西、四川等地电话村、宽带乡的农村信息消费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很多村庄光缆进村一次性投入高达数十万元,电话装上了,宽带也入户了,但农民几乎不用。没过多久就拆机,这数十万元都打了水漂。无论是企业自筹还是政府一次性补贴,都只起到投资拉动GDP的作用,没有带来任何消费。未来要警惕类似的打着拉动信息消费的旗号的盲目投资行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