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
`
2013/5/10 09:02
电信行业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形势分析之二:国退民进的利弊分析
0
0

去年6月底,工信部发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今年1月,又出台《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征求意见稿,这是电信行业贯彻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实施细则的具体措施。除了电信,铁路、能源、卫生等行业,广东、云南、浙江、四川、武汉等省市,多地多部门也表态鼓励民间投资参与。“新36条”细则的实施,意味着民企将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重点行业,新一轮的国退民进即将到来。

然而国退民进,在目前形势下,兼具重要性和复杂性:一方面,深化国企改革已经成为共识;另一方面,国有资源分配的方向和路径,仍然存在争议。国退民进还是国资民享,国退民进的范围和程度,由于所处立场的不同,观点也就可能不同。正因如此,才需要认清利弊,尽可能全面地去理解和把握,以下是结合电信业的情况,关于国退民进的分析:

一、国退民进的有利之处

首先,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国企有长处,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体制层面,有产权不清,政企不分;在管理层面,包括腐败、浪费、缺乏创新、形式主义等等,媒体也有不少报道。所有这些问题,造成了社会资源配置的相对低效,占据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未必能产生相应的效益。相对而言,民企会更有效率,因为从人性的角度,经营自己的资产会更用心。民企具有天然的逐利性,惯于精打细算,在企业的发展上更有灵活性和前瞻性。国退民进,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样的资源会有更充分的利用。

其次,国有垄断行业降价使消费者受益。国企从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全民所有的企业,企业涨价例如电价、油价、电话费上涨,民众本应感到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国企的亏损减少或者利润增加,意味着民众权益的增加。但现实情况是,民众觉得国企和自己没关系,对垄断行业的暴利不满,对于价格上涨常常抱怨,以为增加了自身的生活成本。这不是国企出了问题,就是这个社会对国企的认知出现了问题。国退民进,国企开放部分领域与民企分享,更多参与者的加入,会促进竞争,从而导致价格下降,这将使民众在理论上的、将来可能会兑现的每个人的国企权益,变成了现实的、直接的受益。

第三,解决投资的资金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再平衡的过程,欧美外需减少趋于常态化。而经济增速放缓,对内需的增长也不能有过高的期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国内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则需要时间。防止硬着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深化改革,包括深化国企改革,提高效率,开源节流,向改革要红利;另一方面,仍然是依靠投资,地方政府公布的动辄万亿的投资规划,在财政吃紧、债务沉重的情况下,解决资金问题,就成为落实投资的关键。国退民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相关领域,不仅可以部分地解决投资缺钱的问题,而且顺应了深化改革的趋势,响应了深化改革的呼声,在这一点上,理想与现实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二、国退民进的不利之处

首先,国退民进会加剧贫富分化。中国有句古话,叫作“民不与官争,穷不与富斗”。这句话不一定对,但是借用其中官民穷富的关系,可以阐述民营企业家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一方面,与体制内和国企打交道,是民与官的关系,国企的特权,例如行业准入、银行贷款等,很多民企难有同样的待遇,往往是处于弱势,民企的压力、民企的艰难,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与普通人相比,基本上都是富人,过着富裕甚至是奢华的生活,民营企业家通常只是在经营中遇到困难,很少有生活困难的。在官面前,民企是民;在穷面前,民营企业家意味着富——民企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社会的贫富分化,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体制外的民企和体制内的国企,同样是难辞其咎。

国退民进,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国退民进的过程中,富人可能获得投资的机会,而多数家庭因为资金量太小而无法投资,这就造成了投资机会的不平等。例如,富人可以投资商业银行成为股东,而穷人只能在商业银行存钱。当银行利润高到“不好意思公布”的时候,穷人的储蓄却在不断通胀的过程中贬值。2.大规模地实施国退民进,国有资产流失是大概率事件。从理论上,国有资产是国家权力支配的全民所有的资产,将来注定要发挥作用,养老金的巨大缺口,还是要靠国企资产或者利润来填补。因此国企利润的多少,国有资产的流失,表面上看与民众没什么关系,其实每个人都有利益在其中。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的损失。3.国退民进,国企工人的利益可能受损,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很多下岗工人处境艰难,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国企改制造就了大批富翁。这是前车之鉴。

其次,国退民进还会带来一些隐患。例如外企在中国的占比会增加,某些行业可能过度外资化。很多跨国企业实力强大,富可敌国。国退民进后,部分民企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成为外企收购国企资产的桥梁。在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命脉行业,相关部门可能会因为频繁地否决外企并购,而背上“市场保护”的恶名。

再如,未来资本外流的规模可能会增大。国企的优点,除了可以作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器之外,还会起到占位和锁定资源的作用。裸官可以外逃,而国企资本不必外逃。相对而言,民企的资本流动比国企要难把握得多。国退民进会使民营经济或者说私有经济的规模扩大,资本流动的规模也会扩大。所谓“富人无国界”,未来如果国家遇到困难,像伊朗和叙利亚一样,被西方国家经济制裁,或者是经济衰退,或者是向富人增税,外流的资本可能会增加很多。这些事情,可能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小插曲。

综上所述,民企有民企的优势,国企也有国企的作用,国退民进有利有弊。最理想的情况是,国有企业的性质,优秀民企的效率,跨国企业的布局,并且国资民享。如果理想难以实现,就退而求其次,在不同的阶段,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根据国、民各自的特点,扬其长而防其短。

三、国退民进与三网融合

在三网融合的行业中,互联网是以民企为主,电信和广电属于国有垄断行业。在国有垄断行业中,电信和广电属于技术性行业,而水电油气等属于资源性行业。与20年前相比,水电油气等行业的产品基本不变,电信行业则从固话开始,陆续推出宽带、寻呼、小灵通和移动等业务,而仅仅是移动业务,也有1G到3G,在技术上的升级换代。电信既是技术性行业,也属于国有垄断行业,目前既受三网融合的影响,也受国企改革的影响。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和新业务,这种变化的特性,使电信在国有垄断的板块中,很容易成为改革的突破口。本轮的国退民进,电信并不像铁路行业求钱若渴,发放虚拟运营牌照,不是为了获得资金,而是为深化改革。广电也属于垄断行业,因为是国家的喉舌,所以改革就比较谨慎。

电信业改革至今,运营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久经磨炼。过去一直认为,未来的竞争会更激烈更残酷,现在回过头来看,其实也不过如此。国有垄断企业在学校、在小区、在菜场、在工厂门口摆摊设点营销;在节假日营销是家常便饭;在电信的基层,在营销晨会上喊出的口号,不知情的还以为进了传销窝。运营商固然存在着体制上的一些问题,但至少在营销层面,电信国企可以无惧于民营企业:一方面,营业合作与外包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营化;另一方面,多年的激烈竞争,也已经锻炼出一批营销人才,即使改行卖保险、售楼,相信其中一部分人也能做得很好。

与市场上的竞争相比,技术上的变化对电信运营商威胁更大。新的技术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就像移动取代固话业务,无论中国电信怎样努力,拿不到移动牌照,就会被中国移动超越,并被远远甩在身后。在未来,则是微信和skype,电力宽带以及更新的业务,可能会对现有的支柱性业务形成巨大冲击。在技术和政策上一旦形成突破,市场形势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这种变化会带来整个行业的萎缩,其实应该允许运营商在实力尚可的情况下,开展多元化的经营。既可以经营与信息产业相关的,例如物联网和云计算;也可以经营与信息产业不相关的。国退民进、三网融合就像经济全球化,原有的藩篱被打破,一些企业的优势丧失缺乏竞争力,依靠传统业务无法支撑起庞大的机构,在这种情况下,要么采取紧缩政策,裁员降薪,将企业不断缩减以适应不断下降的收入;要么是主动出击,在别人走进来时自己也走出去,及早发挥自身的规模和资本优势。

1月8日,工信部网站公布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民企进入电信业的窗口正在打开,然而对于像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例外。在政策出台之前,无需鼓励和引导,腾讯已经进入了电信领域。微信的定义,就是一款手机通信软件,支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视频聊天。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则可以理解为一种寄生应用:依赖于运营商的网络而存活,牺牲运营商的利益来发展,过度繁殖和生长,会使宿主不舒适和生病。腾讯和运营商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运营商希望腾讯分担网络成本,而腾讯方面则建议国家加大对互联网投资的力度,建议运营商转向数据业务。虽然有分歧,但最终的解决方案,应该是从寄生转变为共生的关系,否则相处就难以融洽。

通过微信,腾讯已经进入了电信业的大门,再去申请入门证就显得多余。即使获得虚拟运营牌照,如果只是进行电信业务的批发零售,与微信和OTT无关,那么混杂在一群虚拟运营商中间,优势也并不明显。腾讯所希望申请的,应该是QQ号能作为手机号码,用微信打电话更方便,能使腾讯成为第四大运营商的那种牌照。只是这个目标太大,目前还难以实现。腾讯选择了不申请牌照,也不向用户收费,以不变应万变。在深化国企改革、促进民间投资的背景下,当前的形势对于腾讯有利,也不会轻易让步——相反运营商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简单的事情,牵扯上垄断国企,情况就会变得复杂。如果是民企之间,谁动了谁的奶酪,可能很快就会付诸行动,3Q大战就是一例。

而从家电渠道商以及其它民企的角度看,因为不具备腾讯的优势,只能通过获得虚拟运营牌照来进入电信行业:中短期内未必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从长远看则具有战略价值。首先是成为运营商,获得身份积累经验,然后等待国企改革的深入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向信息产业的纵深挺进。没有更进一步的机会,可将虚拟运营作为多元化的方向之一,先做起来活下去;如果未来改革进一步的深化,则已抢占先机。苏宁、国美等家电渠道商本身所拥有的资源优势,进可攻,退可守,从战略角度评估,如果收益风险比足够大,成为虚拟运营商就值得一试。

微信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腾讯不做,也会有其它互联网企业推出类似的应用,只是微信的规模和影响更大些。三网融合的趋势,不以运营商的意志为转移。未来的电信行业,不仅有激烈竞争的三大运营商,也有拿到牌照转售电信业务的若干虚拟运营商,还有没有牌照事实上也在经营电信业务的互联网企业。三网融合,遇上国退民进,既有业务上的异质替代,也有市场竞争的更加激烈,传统运营商将不得不努力适应新的局面。

四、国退民进和底线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让电信运营商感到敬畏的腾讯公司,恰好是外资控股企业,而不符合申请虚拟运营牌照的条件。外资不能申请,这是在微妙局面下一个合理的理由。对于像电信这样的敏感行业,外资进入为什么会受限制,因为国退民进也有底线,必须处于有序和可控的状态。就像鼓励购买国货,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重点行业,优先考虑中资企业。

中国对外开放的底线,就是绝对不允许跨国企业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要警惕国际遭遇国内化,一些行业的情况已经敲响了警钟。例如种业,有媒体报道称外国公司已控制中国市场70%的种子来源,中国种业面临的风险在逐步加大。又如钢铁行业,发改委最近指责全球矿业巨头操纵市场,推动半年来铁矿石价格飙升80%。中国购买了全球销售铁矿石的2/3左右,却没有定价权;几乎占世界一半产量的中国钢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04%。再如大豆产业,2012年美国遭遇大旱,国际大豆、豆粕价格呈现过山车式的上涨和下跌,事后才知道,干旱对大豆单产和产量的影响被夸大了,在价格的起落之间,追涨的中国企业又付出了额外的代价。2004年的大豆危机,与去年的情形惊人的相似。中国的一些行业,对外已经失去定价权,如果国内的命脉行业也向外企开放,被跨国巨头掌控,很可能出现国际遭遇的国内版本。

如果未来中国的每个行业都像大豆产业,后果会很严重,就像一个人的脖子被套上了绳索,绳子的另一头却在别人手里,可能很多年都没事,但别人只要愿意,一收绳索,就会透不过气来。因此,要客观地看待跨国企业:一方面,外企的资金、技术、管理可以助力中国经济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企也是中国与世界沟通和交流的窗口和渠道;另一方面,是要防止某些行业出现过度外资化的情况。要充分利用外企所带来的正能量,同时预防其负面作用,抑制资本在特定条件下过于贪婪的本性。

分析国外私有化致富的案例,有两种模式值得关注:一种是俄罗斯寡头模式,是俄罗斯的特权阶层低价获得国有资产而成为巨富,是权富;另一种是墨西哥首富模式,是墨西哥民企收购国有资产而成为世界首富,是富富。第一种模式,有俄罗斯的前车之鉴,国内向来警惕,不会允许出现同样的情况。而第二种模式的发展路线,隐约与中国目前的情况相似,就是体制外的民企和富豪,通过自身的积累达到一定规模,然后抓住国企改革的机会,更进一步地发展。

中国未来会不会出现世界首富?像墨西哥电信巨头——卡洛斯·斯利姆·埃卢,垄断电信行业,名下企业的市值曾占到墨西哥股市市值的近一半,而其个人所拥有的财富总额相当于墨西哥GDP的8%。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2012年GDP突破50万亿。中国的富豪所在多有,而出现墨西哥式的首富,个人资产能够达到GDP的8%(约4万亿),这种可能性不大。但是通过国退民进,一些民营企业家在福布斯排行榜上的名次可能会提升,有望跃升为世界级富豪。为了防止出现过度的贫富差距现象,在钱能生钱富人可能变得更富的情况下,提高普通人的收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是从极低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总量越来越大,实现高速增长也越来越难,目前已经到了挖潜的阶段。重点行业的国企改革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现在是经济形势倒逼国企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民企和外企国退民进的要求会成为改革的动力。只是民企和外企进入重点行业,也会出现副作用,会加剧贫富分化,某些重点行业可能过度外资化。因此会确立底线,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电信行业,发放虚拟运营牌照,以及中资控股企业才能申请牌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C114通信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给作者点赞
0 VS 0
写得不太好

C114简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Copyright©1999-2025 c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2002291号-4

C114通信网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21-54451141 用户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