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费”,其实就是各方利益博弈的事件。
本来很简单,就是运营商向腾讯收取信令占用费,是个企业间的商业谈判而已,为何满微博、满微信、朋友圈甚至是路边茶社朋友聚会都会以此为谈资?为什么很多投资人、微博名人明知就里却故意将其说成是运营商向微信用户收取短信费?很多电信行业的人在微信中解释、跟帖,但那几个所谓的“公知”、“名人”乃至微信用户根本就不理会,却宁愿相信、传播假消息?更有一些知名人物还大声疾呼微信收费违背互联网精神,是历史的倒退。很简单的事,却有那么多人人云亦云,声讨起运营商、发改委、工信部……为什么这个事情能炒得沸沸扬扬?为什么一个产业的事情能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事件?背后一定有可疑的地方。
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很可惜,智者总是少数。
让我们透过纷纭复杂的表象,看看谁是“事件”的受益者,就清楚了。
冷静一下,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所谓的微信收费是个假消息,道理很简单:因为微信服务是腾讯公司提供的,而不是运营商提供的。运营商根本就没有资格直接向用户收费。但是,网络上几乎都是运营商向用户收费的消息,甚至还伪造出用微信发一条短信收多少钱的细则。几乎一夜之间,微信收费家喻户晓,更让腾讯第一次成为用户同情的对象。微信收费俨然成为一个社会话题之后,腾讯一分钱不花就为微信做了一个面向全社会的传播。同样,微信收费被误导为向用户收费后,本就火热的微信更加红得发紫。虽然说微信的用户已经超过3亿,但这个传播效果、推广力度,可是太强大了,而且不需要花钱。
微信大量占用信令资源,腾讯向运营商付费,这是正常的市场交易,理所当然。但误导为向用户收费,立即点燃了社会情绪,变成了“政商勾结,压榨用户”,这样的传言再经过微博、微信的大量传播与发酵,顿时把发改委专家、工信部官员和运营商推到了用户的对立面,而腾讯无形中站在了用户的立场,代表了用户的利益,在这次博弈中就能够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后期微信收费在不断演化过程中,已经开始走向失控,被煽动的民意已经泛滥。在传统媒体前曾经被一次次陷入被动局面的运营商这一次在新媒体面前又一次败下阵来。他们无所适从,任由事态发展。他们也成为“垄断、暴利”的代名词。这时候(4月11日)大家在微博和微信中才收到一份来自腾讯的短信:近来在微博上流传的“微信要对用户收费,纯属有人造谣,请大家不要相信谣言,微信绝不会向用户收费”。如果腾讯不出手制止,继续刻意纵容,推动这种情绪,也许会酿成更大的事故。
反思这个“事件”,笔者以为有三点教训要吸取:一是企业的道德边界。商业社会,没什么不能谈的,何况还有政府可以做主,有了类似争议,企业要想着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去绑架民意、扩大问题,靠舆论来增加自己的谈判砝码。这样下去,整个市场秩序都会被破坏,国家的公信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二是运营商该学学互联网企业的广告、事件营销能力,别一次又一次“栽跟头”。该反思一下在移动互联网上为何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如何在公司化运作上更接地气?更贴近市场?怎样用新思维、新机制解决新问题?三是这件事也给政府管理部门提了个醒儿,政府监管要退后一步、站高一步,企业间的事情让他们先坐下来谈,只要对用户有利、对社会有利、对行业发展有利的事情,政府都该支持,而不应该看对哪家企业有利、是国企还是民营。如果一旦涉及民生、信息安全,那就对不起了,一定要管!其他的监管,也许要更多地注意火候、把握时机。如果只是企业间的谈判,那就没必要过早介入,避免被企业进行商业化利用和炒作。
反观“微信事件”,难怪有人感叹:不但给微信做了很好的广告,还把行业内的争论变成了全社会的关注热点,真高明啊!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微信了,都开始用微信了,而为移动互联网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国移动却成为众矢之的,真讽刺!世界就是这样,真真假假,但真的假不了,因为公理只有一个,商业社会,哪里有那么多免费的午餐?如果天上整天往下掉馅饼,那你可就要注意是不是陷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