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虽已渐行渐远,但通信拜年留下的节日温馨却还余温在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春节拜年是过年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演进,沿袭了千百年的拜年习俗也随之变化着,一些传统的拜年方式正被现代的拜年方式所取代。在新与旧的拜年嬗变中,我们看到了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拜年是个古老习俗,传统的拜年方式有登门拜年、书信拜年、明信片拜年等,随着现代新技术不断融入生活,新的拜年方式不断涌现,如电报、电话、短信、视频、邮件、QQ等等,浓浓的“年味”在不同的年代呈现了不同的形式。近年来,手机拜年最为常见,手机拜年除方便快捷外,还得益于个人终端应用的日渐丰富与创新。从最初的固话拜年到传呼机拜年,从最初的单一的发短信到融合语音、图片、短信等综合通信服务的彩信。每逢佳节良辰,总会迎来通信问候的高峰期,运营商也迎来了丰收的“过节红包”。手机进入智能3G时代后,各种通信应用更迎来了井喷期,微信开始成为人们通信的新宠,可以通过网络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并支持多人群聊。
智能手机普及催生了新式拜年,网络曾流传着几句话:“串门拜年太劳力,电话拜年没创意,短信拜年耗精力,微信微博才给力!”有一个朋友在除夕夜通过微信和微博,在10分钟内便向近百名全国各地的朋友送去了节日祝福。如果通过短信,估计选完所有的电话号码都要半个小时,而且还要花通信信息费。他对发微信微博拜年的好处赞不绝口,不仅速度快,经济实惠,还避免了短信无法收到或者延迟发送的困扰。网络上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能一起互动送祝福。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微信、漂流瓶、微博等新式通信异军突起,在短短两年时间,微信用户群就超过3亿人次。微信拜年显得更为亲切、时尚,将声音、文字、表情、图片完美融合于一体,为节日的喜庆气氛增加了色彩和新意,亲切的问候让祝福的传递多了几分温馨、几分情趣。
传统的节日与通信技术的完美融合,更给拜年增添了新的内涵,拜年的方式也悄然改变。记得小时候跟着父母走亲访友,登门拜年,首先要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等,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向对方送祝福吉祥。有些拜年方式更烦琐复杂,很多年轻人不喜欢,总试图做些改变。现如今好了,信息化、数字化拜年让人们如沐春风,如音频拜年、视频拜年、Email邮件及电子贺卡拜年、短信彩信拜年、博客拜年等指尖上的拜年,令人目不暇接,哪怕千里之遥,也让天涯变咫尺。说一声问候、道一声珍重,双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如在眼前,了却相思之苦。那种“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感觉仿佛在梦中。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福不同。从传统拜年到现代拜年的变迁,见证了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得益于通信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更受惠于通信技术的日益创新。正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为人们带来更先进、更快捷、更高效的通信方式,从而转变了一方风俗习惯。在可见的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将为人们拜年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传统的方式,还是现代的方式,虽然拜年花样不断翻新,背后总是离不了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时代如何进步发展,对亲情的期盼与呵护岁岁依旧,不变的是真挚的情谊和美好的祝福。